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当时还是属于韩国的上党,上党守将冯亭为了不让秦国图谋得逞,便想把上党转手给赵国。
在要不要接受上党的问题上,赵国高层很犹豫,并为此发生过争论。当时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当他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后,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争议。
平阳君赵豹主张不能接受上党。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上党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上党的好处大的多。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某些人则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地攻打,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不废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党,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所以应该接受。
平原君和平阳君的看法都是对的,只是总结的结果没有一致。其实综合两个人的看法,平原君看到上党的重要和国家获取城池的难度,平阳君看到的是获取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做任何一件事,基本都要处理和权衡好这两个方面。上党应该接受,从政治上来说,不一定要给名份,而是像中国志愿朝鲜一样,搞个上党自治,赵国派兵协助,古人最讲究师出有名,如果赵王接收上党就是得无义之财,当时秦赵一样强大,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两个黑社会老大抢地盘谁会去帮忙。但是如果是协防上党,可以以抗暴秦为因,外交好展开的多,秦军这么多年没打赵国,一是感觉自己没有十足把我,还一个就是师出无名,怕其他诸侯支援。
失败其实主要原因是赵国对战争的态度问题,赵王的能力不足是这场战争关键,他根本没有深入研究收下上党所要承受的代价,导致秦国攻下上党才匆忙出兵,这个时候廉颇被王龁交战有几场败仗,其实都是小规模冲突,一开始廉颇估计也想试试秦军的威力,秦国直接派出锐士,锋不可当,赵军败仗,肯定士气不高,廉颇是久经沙场之将,他的血液里有的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样的真理,盲目求战结果更惨,再说当时廉颇只有25万兵马,王齕最少也有40万,兵力悬殊,攻击不足而守成有余,论消耗,秦军在外,赵君在家门口,如果真耗起来,国家一致缩衣减食,赵国的民风善战爱国,秦国肯定耗不过,赵孝成王估计是个刚即位的富二代,开战之后提出外交,这本来已经晚啦,补救也来得及,可是他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和秦国谈议和,一个是和其他国家谈帮助,他选择和秦国议和,我想这时候他知道玩大啦,国家在消耗,各处有窟窿,不想玩啦。花钱这么多毕竟是谁都心疼,这也就是有些人的想法,只想得到好处不想付出代价。但是他这时候肯定认为,我只是不想花钱,不想处理各种麻烦,可是秦国给脸还不要啦,那我就要打打看,你不和谈,那好啦,来呀相互伤害啊,我就让前线打,我死100你死80谁怕谁啊,反正打完该抱美女还是抱美女去,这耗着我天天头疼,女人不能玩,麻将不能打,还要天天补各种短缺,赶紧结束吧。可是廉颇坚守不出,时间长啦(三年),他又担心起来想着我刚即位不久,没有大的功劳给大家看,如果赵军拒守,秦军撤退啦,我岂不是一个缩头乌龟,好歹打几场,胜啦,我也是建功立业,败啦,退还上党,说明我也是气血男儿,还可以转移国家矛盾,只是你们这帮老臣不行啊,以后要乖乖听我的,臣服于我。
这个时候想到从小仰慕的帅哥对象--赵括,赵括长期跟着父亲从军,估计年纪轻轻就升到将军军衔啦,估计老赵王没少说,儿啊你以后要向人家多学习啊。早就想让哥们出去露一手的意思,正好廉颇不出战,这廉颇分明是怕秦军啊,现在外面都在传秦军怕括哥,让他去不是分分钟搞定,再不济,括哥这将军军衔是打出来的,打起来还能差到哪里,最多我多死两个人,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就这样定啦。
我们的赵大帅哥,意气风发,到前线啦,往那一坐,地图拿来,诸位说说,我们先打哪里?
啥??啥??你们都不要打?是谁和你们定好的,这帮人怎么都不听呢,算啦,换掉吧,赵王都说要打啦,你们不要打,我听你们的我还来干嘛,再说对面这个老匹夫将领我们也交过手,以前我父亲就是听我的,把他们秦军打的落花流水,记得那次我们乘胜追击,大获全胜,父亲还夸过我,敌人看我们守那么久,肯定认为我们不敢迎战或者只是小股骚扰,必定掉以轻心,明天待我匹马上阵,带上所有兄弟,我们要来个出其不意,一击致命,一直插入敌人心脏,军事秘密不准对外泄漏,当夜白起获得情报,大喜,立刻感觉手中刀开始动啦。
冲啊??秦军败啦,绝对要出其不意啊,怎么回事,前面怎么停啦?对面矢雨如注?打不动啊,后路被断啦? 旁边城池被占啦?不好被围啦?抓到俘虏问问,对面是谁在指挥,准本干嘛?白起指挥啊,坏啦,我打不过他,赶紧收拢军队,组织防御,等待援军,我们45万人在这赵王不会不管我们的,现在秦军势大,我们又不明秦军具体的部署,不可轻动,保留实力,这兵法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是都用错地方,坚持46天啦,人都开始吃尸体啦,再不出去,我也要被吃掉,组织几波突围把,我藏在士兵里面跟着出去再说,哎呀秦国的弓弩名不虚传啊,漫天飞弩,我中箭啦,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