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千古名言:“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古人为何有如此忠告呢?原因是,君子有容人之量、坦荡胸襟,即使得罪了君子,君子会一笑一怒而过,绝不会记在心里。
而一旦得罪小人,情形就不同了。小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坏事的人。当你得罪了小人,即便是无心之失,他便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利用种种阴险的手段加害你。
三国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隐士孙登和贵公子钟会的交往,便是得罪君子和小人从而带来不同后果最好的例证!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成年后娶曹操的曾孙女为妻,也算是曹氏姻亲,拜中散大夫,但他无心政务琐事,以“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为乐,与河南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籍、河内山涛、籍兄子威、琅邪王戎并为“竹林七贤”。
嵇康表面看起来旷达不羁,性情酒脱,骨子里却隐藏着性情刚直的一面。曹魏统治后期,司马氏集团逐渐控制政权,嵇康对此极为不满。他自述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黄门而称贞哉”,为此他不惜与投身司马氏集团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绝交。
嵇康曾生活困窘,就和向秀一起在大树底下打铁,“以自赡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特意去拜访嵇康。嵇康当时正在打铁,没有理会他。过了很长时间,钟会见嵇康不理他,他感到自已干站在那儿也没趣,就准备离去。
嵇康见他要走就问钟会:“你听到什么而来的,看到什么又要去的?”
钟会说:“听到了我要听到的而来,见到了我所见到的而离开。”这次拜访,由于嵇康没有理会钟会,钟会怀恨在心。
相传嵇康曾采药于汲郡共北山中,见到了当时很有名的隐士孙登。两个人相约对坐了一个时辰,孙登一直沉默不语。嵇康准备离去,便问孙登:“先生真的无话可说吗?”
孙登见他发问才说:“您才干突出,性情直烈,难免遇祸啊。”并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但他不为之所动。
钟会拜见嵇康遭冷遇后,时刻找机会报复他。一次,司马氏大将军府曾一度打算用他,钟会便出面阻挡。这时嵇康才理解了孙登的话,便欲隐居避祸,遂辞官迁到河东去居住。
嵇康与山涛绝交时,说了自己不愿做官的七条理由。大将军司马昭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顿生杀害嵇康的念头。
嵇康曾经和东平人吕昭之子吕巽及吕安关系较好。吕巽与弟媳徐氏私通,反诬他弟弟吕安不孝,并且买通官府将吕安关押起来。吕安极力争辩,便以嵇康作证人。嵇康非常讲义气,到官府证明吕安无罪。吕安为人也很刚毅、耿直,也曾得罪过钟会等人。钟会这时便借机劝司马昭趁此机会将两人杀了。
消息传出后,三千太学生为他们请愿,想通过这种方式挽救嵇康的生命,结果没有成功。嵇康临刑前,看看日影,知道临刑的时间就要到了,遂“索琴弹之”,弹罢感叹道:“《广陵散》于今绝传了!”死时年仅40岁。
嵇康临死前写给儿子一封信《家诫》,一再告诫儿子要注意人情世故,对待官吏要敬而远之,不能太亲密;当别人因贫困来求接济时,也只能接济一点,接济多了反而不好;当别人争论时,最好不要参加;当别人在说悄悄话时,要赶紧离开;对不了解的事,一定不要发言;不要强求别人喝酒,当别人劝你喝酒时,你要少喝,并且要装得醉醺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