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板。扬长还是补短,看似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实际上复杂难解,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具体分析。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期间一段时间学习了“木桶原理”,据此行动,在某些方面获得了进步,就自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于是自负前行。可后来却发现,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已经走了很远的弯路,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之前的笃定买单。
以前考研究生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了。从初中开始,英语就非常差,印象中很少有及格的时候。但是考研英语过关是必要条件,为了目标,只有迎难而上。
当时刚学习“木桶原理”:木桶的最短处决定了它的盛水量,应该补足短板。于是制定了一个计划,按照英语知识运用、阅读、写作等各个项目,补足短板,主攻弱项,分项突破,保证每一项在及格线以上。最终,考研英语破天荒地及格了。
考研英语的成功使我相信“木桶原理”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做事就是补足短板,再加上个人努力。于是,这些年在原有专业之外,又学习了中医、法律、工程等各项知识,每一项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事与愿违,虽然跨专业考上了中医研究生,毕业后又通过了司法考试,可结果呢,由于没有特别擅长的专业,就像有人说的“知道了所有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曾经坚信不疑的理念动摇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想起中学的时候的一幅漫画:一个人挖了很多井,每一次都浅尝辄止,结果一口井都没有出水,而每一口井再坚持多挖一点就能见到水。慢慢明白,没有在一个擅长的领域深入地钻研下去,这是我失败的根源。正如彼得·德鲁克说的“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Gallup的研究也发现: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都是通过将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通过弥补弱点来获得成功。
客观的说,运用“木桶原理”曾经使我在有些领域获得过进步,而没有在擅长的领域细细地打磨又限制了我的进一步发展,那现实生活中究竟怎样对待扬长和补短的问题呢?我想,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年轻时候或初入职场时,应该全面发展,弥补补短,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认知习惯、学习方法、沟通方式、表达技巧等通用知识。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后,要重在扬长,结合社会的需求,找一个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循序渐进,日有所长。若能假以时日,必定会在擅长领域成为专家。优势领域单点突破后,以点带面,管理必要的短板,这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