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安全管理都是强调上级控制,只是告诉员工,哪些标准、哪些条条框框你应该遵守,但是,员工是否心甘情愿地去执行,我们却很少研究。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是一个转变,也是安全管理崭新的课题。为适应这个转变,管理上就要用“他约束”促进“自约束”,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行为控制、自我安全保障。
无论是西方跨国企业,还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自我管理都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国外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狄俄蒙纤维制品公司的做法却具有开创意义。这是一家仅有300余名员工的小厂,专门生产鸡蛋包装盒。公司向员工算了一笔细帐,使大家认识到,如果不齐心努力,公司随时都可能垮台,而自己也要沦为失业者。公司在员工中成立了“百人俱乐部”,实行自我管理。百人俱乐部代表全体员工行使职权,协调劳资关系,记录每个员工的表现,并对出勤率高、安全生产、业绩好的员工颁发奖金、奖品。百人俱乐部成立1年,生产率提高3.4%,人际冲突减少73%,实现了安全生产。
自我管理不是放任自流,不是让员工自行管理,而企业无所作为。自我管理是企业正常安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前提是企业的制度规范、管理科学、设施完善。
实行自我管理,就是企业把自身的职业规范和角色要求,变成员工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把企业摆在桌面上、挂在墙上的制度,“内化”到员工的思想行为中。关键是“内化”这两个字,变成内在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形容一个人的面孔布满皱褶,经历了很多风雨沧桑,用一句玩笑话说:“这一张脸集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苦难。”这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上,这就是“内化”两个字的功劳。企业通过自我管理,调动员工个人安全的欲望,使他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
体现出制度的要求。
我前面说过,员工自我管理就是角色扮演,企业的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就是剧本。那么,在企业工作的
场所就是角色扮演的舞台。话说远一点,文学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一个人说故事,后来是一群人演戏剧,现在则是故事片、电视剧。故事片和电视剧,之所以比戏剧的观众广泛,是因为他们有具体真实的场景,演员和观众都如身临其境。这个喻意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安全管理的制度,还应该在员工扮演角色的舞台上,到处体现安全管理的要求,无论是警示标志、告示牌、标语口号、宣传画等等,只要是员工能够看得见的地方,都应该有所体现,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安全管理的气氛,员工才容易进入角色。
从管理上说,安全来自秩序井然,管理混乱是隐患的根源。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应该对每个人以明确的定位,让他们增强岗位角色意识,体现出企业的管理秩序。管理秩序,又叫企业伦理。秩序在任何国家的企业里都需要。西方讲究民主、平等,现代军队的军衔制恰恰来自西方。军衔代表着一种角色。一个战斗单位指挥者阵亡了,现有人员中最高军衔的人就自动承担起智慧的责任,军衔低的军官和战士也自动服从其指挥调度。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高级将领史迪威将军,一直很注重管理秩序。根据战局的变化,他要求所指挥的国民党部队撤离西南边界,退到印度境内。但是,蒋介石却越级让部队撤回中国内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当时的军队不是服从有直接指挥权的将军,而是效忠直接指挥权以外的某一个“大人物”,结果,两个师撤到印度成为后来的王牌军,撤回内地的部队则沿途损失惨重。
现在的企业也是一样。外企和包括我在深圳走访的一些上市企业,管理很规范。员工三六九等,从服装上就看的很清楚,穿马甲和穿西装的绝对不是一个等级。这些职业服装,就像唱戏的戏服,每个人穿上对应的服装以后,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增强角色意识和建立企业秩序互为因果。企业里人人进入角色以后,就会呈现井然有序的局面。
制度永远是最主要的,这里我还要强调,制度不会自动地变成行为方式,需要不断地按照规范给被管理者以刺激。具体刺激方式,可以是正常的管理行为,如体现到工资收入上,体现到奖罚上,甚至是职业生涯的阶梯进步上,还可以用活动、仪式的方式,不断地向员工强化制度对角色的要求,制度才能内化到员工的行动上。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最高管理者就是这场戏的导演,导演要不停地给演员说戏,演员们的行为才能中规中距。依靠制度的不断刺激,才能养成行为习惯。
自我管理中,每个人都在演自己的角色,但每个人并非孤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实施安全管理时要互动。互相帮助,在企业的非正式群体和员工的家庭中体现的很明显。不要小看这种形式的作用。互相帮助提醒安全,在以后的实践中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