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感依附”

226/1000

      在原生家庭对后代个体影响的问题上,学习了一个相关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情感依附》中有详尽的阐述。

      情感依附,也被称为“依附理论”,它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最早提出,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个人的心理倾向。而母婴关系就是依附理论的核心。这个内容可能会有些烧脑,但这对我们很重要。

      为什么说妈妈和婴儿的关系这么重要呢?举例:有个男性来访者,48岁,个人能力及物质条件都非常好,但是他一直单身。咨询中,他很苦恼地说:“我因为害怕75岁的妈妈突然离开,所以不得不辞职在家,我是不是病了?”他还说到,因为害怕妈妈出现意外,他经常半夜跑到妈妈的房间去叫醒她,每个月都要带妈妈去体检。就像照顾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照顾着自己的妈妈。而且,他的历任女友都一个共同特点,没错,就是像妈妈。其中一段感情之所以分手,也是因为妈妈一句随口说出的话,妈妈说:“孩子长得挺好的,但就是有点吵。”于是,他真的和女孩分手了。

    为什么他年过半百、事业有成,却像个孩子一样粘着自己的妈妈?那是因为他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他把生活的意义依附在妈妈身上,所以,他也是不健康母婴关系的受害者。

      就像曾奇峰老师说的那样,为了和妈妈一直“在一起”,孩子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去延续对妈妈的“依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充满无奈,又带着心疼?心疼归心疼,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先去了解“情感依附”的表现。

      发展心理学家玛莉·安斯沃斯与同事曾组织一个“陌生情景测验”,为了观察儿童和妈妈的互动关系,测验很简单,就是在房间摆上很多玩具,分别观察妈妈在时、离开时和再次回来时,孩子的反应。

      研究发现,母婴互动的情感依附大概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说说矛盾型依恋。

      所谓矛盾型依恋,是指婴儿和妈妈相处方式让外人难以理解。比如说妈妈在场时或者想跟孩子亲近时,孩子并不开心,甚至明确拒绝。

      但一旦妈妈离开,孩子会进入暴怒状态,要么大吼大叫,要么攻击身边的人,而妈妈回来后,孩子又进入不愿意和妈妈亲近的状态。在这类母婴关系中,孩子对妈妈的亲近和爱是既渴望又恐惧的。

      在这种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投入并享受一段关系的。比如有这样一类人,会偷偷看伴侣的朋友圈很多遍,却不主动说话,而且,就算对方主动表达爱意,也是故作高冷地闪躲。

      其次是回避型依恋。

      所谓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儿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很冷漠。比如妈妈在场时,孩子并不开心,也没有要亲近的愿望。

      同样,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也不会表现出明显失望的反应,妈妈再次回来时,孩子同样没有明显的开心。总之,在这类母婴关系中,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情感冷漠。

      那这类孩子长大后,会很难读懂对方的情感信号,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信号,所以,在情感关系中,他会始终处于一种麻痹和游离的状态。

      最后是安全型依恋。

      所谓安全型依恋是我们都追求的依恋模式,在这样的依恋状态,妈妈在场时,孩子会经常和妈妈互动。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出现哭闹的情绪,但能够尽快恢复,而当妈妈再次回来后,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开心。

      那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是非常自由和舒适的,既能表达爱意,也能接受对方有自己的生活。

      以上是情感依附的重点,情感依附就是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个人的心理倾向。

        可以感受和回忆下自己,是不是有上面三种情况的共鸣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