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依附?
情感依附,也被称为“依附理论”,它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最早提出,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个人的心理倾向。而母婴关系就是依附理论的核心。
那为什么说妈妈和婴儿的关系这么重要呢?我给你讲个案例你就知道了。
我有个男性来访者,48岁,个人能力及物质条件都非常好,但是他一直单身。
咨询中,他很苦恼地说:“我因为害怕75岁的妈妈突然离开,所以不得不辞职在家,我是不是病了?”
他还说到,因为害怕妈妈出现意外,他经常半夜跑到妈妈的房间去叫醒她,每个月都要带妈妈去体检。就像照顾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照顾着自己的妈妈。
而且,他的历任女友都一个共同特点,没错,就是像妈妈。其中一段感情之所以分手,也是因为妈妈一句随口说出的话,妈妈说:“孩子长得挺好的,但就是有点吵。”于是,他真的和女孩分手了。
为什么他年过半百、事业有成,却像个孩子一样粘着自己的妈妈?那是因为他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他把生活的意义依附在妈妈身上,所以,他也是不健康母婴关系的受害者。
就像曾奇峰老师说的那样,为了和妈妈一直“在一起”,孩子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去延续对妈妈的“依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充满无奈,又带着心疼?
心疼归心疼,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先去了解“情感依附”的表现。
发展心理学家玛莉·安斯沃斯与同事曾组织一个“陌生情景测验”,为了观察儿童和妈妈的互动关系,测验很简单,就是在房间摆上很多玩具,分别观察妈妈在时、离开时和再次回来时,孩子的反应。
研究发现,母婴互动的情感依附大概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来说一下。
首先,说说矛盾型依恋。
所谓矛盾型依恋,是指婴儿和妈妈相处方式让外人难以理解。比如说妈妈在场时或者想跟孩子亲近时,孩子并不开心,甚至明确拒绝。
但一旦妈妈离开,孩子会进入暴怒状态,要么大吼大叫,要么攻击身边的人,而妈妈回来后,孩子又进入不愿意和妈妈亲近的状态。
不难看出,在这类母婴关系中,孩子对妈妈的亲近和爱是既渴望又恐惧的。
在这种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投入并享受一段关系的。比如有这样一类人,会偷偷看伴侣的朋友圈很多遍,却不主动说话,而且,就算对方主动表达爱意,也是故作高冷地闪躲。
其次,我们说说回避型依恋。
所谓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儿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很冷漠。
比如妈妈在场时,孩子并不开心,也没有要亲近的愿望。
同样,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也不会表现出明显失望的反应,妈妈再次回来时,孩子同样没有明显的开心。总之,在这类母婴关系中,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情感冷漠。
那这类孩子长大后,会很难读懂对方的情感信号,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信号,所以,在情感关系中,他会始终处于一种麻痹和游离的状态。
最后,我们来说说安全型依恋。
所谓安全型依恋是我们都追求的依恋模式,在这样的依恋状态,妈妈在场时,孩子会经常和妈妈互动。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出现哭闹的情绪,但能够尽快恢复,而当妈妈再次回来后,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开心。
那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是非常自由和舒适的,既能表达爱意,也能接受对方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