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了弄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西尔维娅·布洛迪博士开启了一个研究项目。他找到了131位待产母亲,对孩子出生后前7年的家庭生活进行跟踪研究。
等到孩子18岁和30岁时,再分别对他们进行后续访谈,从而分析前期家庭生活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后来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接手了这个研究,他们都是美国的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儿童发展的著名研究者。
他们对其中的76人进行了30岁的跟踪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合,还将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那就是《情感依附》。这本书通过分析这76个孩子成年后的发展,让我们分别了解到父母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父母又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早期母婴互动
孩子出生后约一年的时间主要靠母亲的照顾,所以早期的母婴互动对孩子非常重要。
母婴互动不是单纯的母亲回应孩子的需求,它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层次,整体层面的互动。
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受到母亲性格的影响,表现出同样的特质。
当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是温柔细腻的,孩子就容易从小表现出自信、快乐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层次:微观体态层面的互动。
母亲的一些不经意的细微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比如亲吻、拥抱、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等都属于微观层面的互动。
让12个月大的孩子与母亲分离几分钟,在母亲回来以后再观察孩子的行为。研究发现:如果在这12个月中,婴儿没有离开过父母,在跟父母的依附关系中比较有安全感,那重新回到母亲怀抱之后他们会完全放松下来。而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却会跟母亲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完全放松下来。
第三个层次:神经心理学层面的互动。
如果母亲能够带领婴儿互动,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保持注意力,那对婴儿的大脑发育也会有帮助。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过程中,会通过跟母亲的互动来感知这个世界,内化自己的性格特征。
如果这个时期母亲跟孩子互动得比较好,那孩子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获得安全感、大脑发育也会比较完善。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不注重母婴互动,那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幸福孩子父母的三个特征
第一,对养育的自信心,跟孩子沟通时有共情能力,遇见问题能保持镇定,这些都可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第二,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是相对放松的。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会客观评价。当孩子想要尝试独立的时候,这些家长也会为他们的勇气感到开心。
对于孩子的将来,这些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父母乐观的态度会让孩子更放松、更有自信、更愿意去尝试想要的生活。
第三,父母要尽可能尊重孩子,但也不能纵容孩子,要让他们明白纪律的存在,避免问题的产生。
调查中优秀孩子的家庭,通常会在孩子2岁开始,给他们制定纪律。在制定纪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道理、示范正确做法。还可以用奖励和限制权力的方式,让孩子避免犯错。如果孩子还不听话,可以用罚站等方式来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权威性。
总之,想要养育优秀的孩子,比起特定的教育方法,父母本身的性格、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有影响力。
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父母应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放任不管,过于放松。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过压力,包括成绩和人生规划方面,那可能会导致人到中年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过早的与孩子分离。
蒂娜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蒂娜不满一岁的时候跟她分离了6周。这就导致蒂娜在跟母亲团聚后的几个月内依然性格孤僻,不愿意跟人亲近。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孩子特别需要母亲的陪伴来获得安全感,所以母亲要注意,不要太早跟孩子分离。
第三,父母身份转换
维克多的父亲因为想要成为小说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去工作,家里的生活主要靠母亲工作维持。他们家里洗衣做饭和陪伴孩子的是父亲,而母亲在孩子成长中陪伴比较少。这种父母身份的转换,让维克多的胆子比较小,成年以后性格也比较柔和。
为什么孩子会把童年痛苦外化?家是如何给孩子带来伤害的?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很多认知都来自于父母,不太知道如何排解情绪,一些情绪和不安就会向外释放,体现出极度焦躁不安,行为涣散,过度活跃,多动症等行为。
如果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总是心不在焉,孩子会表现出越来越黏,如果总是得不到回应,会越来越闹腾,多动,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爱。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有的孩子脾气特别大,一遇事情就焦躁不安,吵吵闹闹等等,这其实是痛苦外化的表现。
痛苦外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父母不能建立与孩子的联结。
当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也不能给与最需要的陪伴,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
一般来说,父母跟孩子无法很好地联结是因为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情、身体状态、冲动以及期望。
给到孩子期望的回应需要建立在父母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之上,所以父母应该懂得欣赏孩子的初期情感、意图、能力,并在需要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回应。
第二,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你懂得玩耍的真正意义吗?比如孩子拿着彩笔画画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会弄脏地板或者墙壁,会控制孩子玩耍。一些父母不仅不能跟孩子很好地玩耍,还习惯对孩子指手画脚。
孩子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些行为在成人看来像是在“调皮捣蛋”,其实是孩子跟父母建立联结的绝佳机会。
如果父母不懂得跟孩子玩耍,孩子就会变得多动,也不能很好地收获快乐、正确地思考等。
第三,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的分离。
有时,父母的行为和认知往往是分裂的。比如,本来答应你周末去游乐园,但周末的时候却因为忙其他事情没带你去;父母说过不再打骂你的,但不久后父母生气时又打你了……
父母的这种言行不一会让孩子迷惑,会让他们在极度不安中度过,以后也容易变成一个爱说谎的孩子。
第四,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
有时,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标准去判断。
就好比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是妈妈的判断,不是孩子的真实需要。还有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会勒令孩子安静,而不是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吵闹。
父母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是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关爱的,这只会让孩子将痛苦外化得更为明显。
第五,体罚。
长期体罚会让孩子自尊减退,内心很难获得平衡,情绪也会不稳定。
罚也需要罚之有道。不仅让孩子知其然,还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父母面对孩子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愤怒,甚至想要压制孩子的这些不良情绪反应时,就又给了孩子一些外化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容易低自尊、安全感缺乏、抑郁。
如何避免童年的痛苦外化?
父母应该给与有效的陪伴。
有效的陪伴指身心都在这里,而不只是人在孩子身边,心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父母每天可以用十来分钟陪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一起出去走走等。
陪伴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联结,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在日常中会捕捉的东西。
如果父母是热情、乐观的人,大多数孩子不会消极、悲观;如果父母都比较爱看书,孩子也更容易爱上书籍。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只站在父母的角度,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
一起畅想未来,一起谈论对事物的看法,一起做喜欢的事。
(以上整理摘抄自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