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崔
上一回大太监王守澄三次依靠拥立新皇帝的机会,成为禁宫乃至整个朝廷的大人物。
王守澄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因为新皇登基,年纪又小,只能将权力分发出去,找人替自己管理。
但这种管理是暂时的,皇帝会一天天长大,曾经给出去的权力,也会一步步的要回去。
然而权力就是一只魔戒,有人得到就意味着有人失去,哪怕将得到戒指的那个人身份是皇帝,争夺依然会很激烈。
文宗是李氏家族的子孙,是天子,有一股唯我独尊的霸气,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以杀死王守澄为目的;
王守澄只是个太监,地位再高也只是皇室的管家,他不愿意放弃权力,能做的只能是被动的防御。
为了安全,王守澄把亲信安排在皇帝的身边,希望他们探听消息监视皇帝的行动,自己也可以早一步预防。
然而这样的安排,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开聊前,先熟悉下相关章节: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这一年敬宗因为玩马球被人杀了,王守澄和梁守谦联手打掉了杀人团伙刘克明一家,文宗李昂顺利继位,这一年李昂17岁。
新皇帝登基,这是一件开心的事,需要普天同庆,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通行的惯例是大赦天下。
象州,是唐朝犯错误的官员流放的地方,形容这里两个字就够了:荒凉。
这里一眼看不到头,到处是树木草丛,就是见不到人。
不仅如此,你还要忍受蛇虫鼠蚁的突然拜访,特别是这里的蚊子,比我们常见的蚊子个头大了一倍还多,当它们成群结队出现的时候,你甚至需要害怕身上的血,会不会被吸干。
皇帝登基,对于这里的大部分人来说,太值得庆祝了。
他们原本是官场上的大人物,因为犯罪被流放到了这里,现在大赦了,意味着大家自由了,可以回家了。
但皇帝不会想到,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个人,将来差点害他丢掉了性命。
二个月后在洛阳,一座豪华的宅院里,从广西结束服刑的人回到了家,这座豪宅是他叔叔的房子。
他的叔叔是原宰相李逢吉,而这个刑满释放的人,叫李仲言。
李仲言的祖籍在甘肃,那里靠近吐蕃边境,常年战争,生活条件艰苦,不过李仲言的运气不错,还没出道,叔叔就已经是朝廷里的部级官员。
叔叔李逢吉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相反他很愿意拉有能力的亲戚一把,李仲言长大后就被安排来京城读书,随后参加了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得了个进士。
因为叔叔的存在,李仲言的仕途是顺利的,当过大学讲师,也去地方市委书记那里做过秘书。
长庆二年,叔叔第二次当上了宰相,而李仲言也顺利升迁成为关八十六子的一员。
那段时间李仲言过得很开心,不仅权力大,还没有约束,每天都是花天酒地的日子。
然而当皇帝从穆宗换成了敬宗,李仲言感觉好像被人从梦里拉回了现实,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更是失手把石州刺史武昭给打死了,于是就有了广西的流放。
时光境迁,敬宗的皇帝没有当上两年就死了,除去坐牢还有路上的时间,李仲言在广西没有住满一年,就回到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历了元和中兴,周边的山东已经彻底安静了,所以洛阳也就有了安全保障。
作为曾经的第二都城,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人口增多商业氛围浓厚,是很多官员养老的好地方,包括李仲言的叔叔。
不过李仲言没有留在洛阳,他还年轻,洛阳是养老的,他的未来在长安,更何况长安还有个老熟人,如今的那人飞黄腾达,做上大官了。
李仲言找的老熟人就是王守澄从徐州带回来的江湖郎中,郑注。
当时的郑注和关八十六子时期的李仲言面临的是同一个环境,在外面很风光,看似所有人都求着自己办事,其实这些人看中的,是他们背后的那个人。
李仲言背后的,是李逢吉,而郑注背后的,就是王守澄。
冬去春来。
一转眼,李仲言到京城投奔郑注,已经十年了。
如今的他有了和叔叔一样的职位,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同平章事,可以进入政事堂。
当上了兵部尚书,有了对军队高层进行人事调动的权利,这个职位可以将李仲言的影响力伸向军队。
当上了宰相,有了对官场进行整顿的机会。
所有的这些安排,对于李仲言来说,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想办法除掉王守澄。
富贵险中求,王守澄是老狐狸,要除掉他不容易,但与自己得到的好处相比,李仲言认为这点危险还是值得冒的。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王守澄喝下了一杯毒酒,体面的死了。
从梁守谦去世,到陈弘志被打死,再到王守澄名义上的自杀,参与宪宗凶杀案的三名当事人,都得到了惩罚。
文宗的目的是为了亲政,为爷爷宪宗报仇只是个冠冕的借口。
但人死后,文宗发现,他依然处在危险之中,身边都是掌握兵权的太监。
宪宗、穆宗、敬宗的悲剧告诉他,拥有兵权的太监,随时都可能把自己杀掉。
而这个时候,李仲言和郑注带着所谓的治国大计,请求面见文宗。
他俩的奏折内容是一样的,要求停止太监对政事堂工作的干扰,也就是把枢密院的职权重新还给中书省,进而提高宰相的地位。
李仲言说的这个事,差不多是所有宰相们的愿望。
这一点,和文宗打击太监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新一轮针对太监的行动,在谋划了一个晚上后,开始了。
按照计划,郑注被提拔为凤翔节度使,那里兵多将广,离京城近,在郑注训练完死士后,可以支援京城的行动;
李仲言作为宰相,继续待在中央,筹备王守澄的葬礼。
整个计划的核心部分,就在葬礼上。
当参加葬礼的太监出现在陵园的那一刻,郑注的凤翔军,加上李仲言已经联络好的死士,对太监集团进行突然打击,杀光所有掌权的大太监。
至于如何让所有大太监都参加王守常的葬礼,李仲言的计划是,以皇帝下达圣旨的形式,要求所有太监观礼。
看着郑注弯着腰骑着马,离开长安的那一刻,李仲言忽然有一种京城尽在自己掌握中的感受。
十年前,李仲言离开洛阳,来到长安,他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叫李训。
改掉名字,并且送给了郑注一大笔钱后,李仲言留在了长安,成了郑注的一个门客。
太和五年李仲言在长安的第六年,他等来了翻身的机会,曾经的同事王璠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了不得的情报:宰相宋申锡正在密谋诛杀王守澄!
也正是这一次,郑注带着李仲言一起面见了王守澄。
一时间,宋申锡成了勾结漳王李凑谋反的罪子,被关进了天牢。
这个漳王李凑和文宗是亲兄弟,在民间的支持率很高。
晚唐政变频繁发生,对于宋申锡和李凑的关系,文宗也不知道真假,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李凑死了对自己有好处,于是宋申锡就成了附带的添头,和李凑一起关进了天牢。
宋申锡倒了,李仲言和郑注却利用这次机会,走到了皇帝的身边。
他俩虽然风评不好,但还是有真本事的,郑注的医术很高,在京城的上流社会,经常被人请进家,替官员的家人看病;
而李仲言的技能更是不得了,他对易经有独到的见解,这个倒不是吹牛,李仲言确实下功夫研究过易经。
对于王守澄介绍他们两人给自己的目的,文宗是清楚的,作为皇帝,权谋是必修课。
文宗没有为王守澄的自作主张而生气,相反,他很高兴。
在见到李仲言的第一面起,文宗就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样东西,这是一样可以杀人的东西:欲望。
文宗很清楚,这种人是没有所谓的忠诚的,他只服务于权力,谁给的好处多,谁就是老板。
李仲言没有辜负皇帝的眼光,他享受过荣华富贵,也体验过贫穷挨饿,他太迷恋上流社会的生活了。
平日里高高在上,不用劳动,不用忍受难熬的夏天、烦人的蚊子,随时可以抱着美女、喝着美酒,甚至还能指点江山。
终于,李仲言当上了是宰相,同伙兼上司郑注已经去了凤翔,在京城,这里就是他的地盘了。
李仲言在郑注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刻,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要独自完成诛杀太监的计划,到时候他作为第一功臣,将超越郑注、超越李逢吉,成为文官的第一人。
公元835年十月,李仲言下达兵部尚书的命令,征调邠宁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统帅几百亲兵进京。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皇宫内,禁军将领韩约忽然禀报文宗,内院皇家园林内出现异象,天降甘露,请求皇帝前去观赏。
文宗没有挪步,将大太监仇士良、鱼弘等人派了出去,跟着韩约进入内院观察,将详细情况禀报给自己。
另一方面,在后花园节度使们的亲兵已经埋伏完毕,花园内一片安静。
仇士良是神策军中尉,原本和王守澄关系不好,在王守澄死后接了他的班,统帅右神策军。
这人在地方上做过好几年监军,警惕性很高,刚到后花园门口就发现情况不对劲,四周太安静了,连鸟叫都没有,在墙角的阴影里,甚至还看到了士兵的影子,而大将军韩约的心理素质太低,半路就开始冒虚汗。
仇士良紧急喊停了所有太监,跑回内宫挟持皇帝,同时下令右神策军消灭乱党。
再次看到仇士良的时候,文宗就知道,行动失败了,自己被当成了人质,而李仲言在神策军的进攻下,完全没有反抗的机会,被砍成了肉泥。
长安城内的战斗结束的很快,但是在长安城外,还有一支身经百战的部队正赶往长安,领头的是一个没有胡子的太监,他不断地抽打着身下的那匹枣红色的大马,命令部队抓紧赶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