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它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常常过分依赖初始值,并以此作为判定依据。
然而,我今天不是来说锚定的。
当别人跟我们讲道理,论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时,我们普遍的一种反应其实是“理都懂,然并卵”,甚至如果不是碍于畏惧,我们常常可以比对方说得更加头头是道(这个对方常常是父母长辈)。可是我们的的确确处于“理都懂”,但为什么会“然并卵”呢?是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一个概念,叫“心锚论”。
心锚,也简单的说,它是你由于特定事件反复强化你的正向或者负向的情绪,以至于沉淀为潜意识的感受,这之后,你再遭遇类似事件时,潜意识的情绪反应便会触发,而你自己毫无知觉,从而影响你的决策。
即决策会以心锚为绝对参考点,而且是你不知道的参考点。
心锚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地潜意识植入,不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举个简单的例子,先让大家初步理解什么是心锚。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夫妻吵架,床头吵架床尾和。说得更粗俗一点(原谅我还是个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如果有朋友给我说TA和男/女朋友吵架了,我一般给的建议都是打一炮就好了。关于男女朋友之间的争吵,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式,但这个方式却是最有效的。
首先,放低人的重心是让人尽快恢复理智的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床是一个让人产生了“正向心锚”的物品,床反复植入了人潜意识以愉悦感,所以当在床上的时候,人的心理环境会“不由自主”变好(注意,人是意识不到的,这是潜意识层面的暗示)。怎么样,是不是又学到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论?反过来,千万不要在床上吵架哦(当然如果你确实想摧毁所有的好感,这也是很可行的)。
回到“理都懂,然并卵”的问题,人都是追求愉悦的正向的情绪,厌恶逃避负面情绪。从根本上讲,即本性上看,人其实是由情绪(所谓感性)支配。很多的一些说法,其实只是情绪而已。“理都懂,然并卵”的很多事中,我们选取一个典型的---厌学。
什么觉得自己笨,自己懒,学不了什么的,其实都归根于一个“厌”字。大部分人厌学都是在小时候建立了关于学习的负向心锚。什么做错事罚做题,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什么吃得苦中苦等,一切的说法给人建立了一个心锚:学即苦。于是,厌学就产生了。
而我们能普遍看到的是,当一些学生基于自己强大的理智,压抑了厌学情绪,考上了大学,一下子觉得放松了,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再学习了。毕竟心锚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而且人的理性也会达到极限。所以,从根本上解决“理都懂,然并卵”,需要重建心锚。
潜意识形成的时候,人的大多数心锚也就建立起来了,这甚至决定了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基本形成完全的时期就是人的青少年时期。心锚与潜意识有着一个让人觉得“无力”的共性----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当然,还好,不是不能改变。
心锚与潜意识的一个主要形成途径一致----反复输入。
再举个简单的栗子,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参加葬礼的人很多,多到多少呢?三千人(要不就是黑帮大佬,要不就是某高级官员吧,呃,原谅我把二者进行了非常不恰当地“放在一起”),然后,每个人都在这个人的左肩拍一下说:节哀。这下子,从此以后,不管当时这个人处于什么环境,什么状态,就算是那种要高兴得上天的时刻,你去拍拍他左肩,他的整个情绪就会立马一落千丈。
研究表明,过了青少年时期,建立新的心锚会极其困难,至少都是两万次以上的重复。所以,人,真的是很难改变的啊!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提倡遇到sb就躲开。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一万头草泥马飞过?这特么还不是“然并卵”的事么?所以我要专门声明一下,其一,两万其实不多。其二,还有很快捷的方式,只是是个技术活,需要更加细致地阐述,今天就先卖个关子,以后的文章我会专门用一整篇甚至一系列文章来教大家学会。
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后,我想大家对于心锚的认识应该也比较好了。我一直觉得概念地得出是为了更好的方法论。前文说了第二种方式放在以后来说。今天就先说第一种方式,即反复输入的方法论。
心锚有正有负,我们要促使人建立正向心锚来促进其做一件事,促使人建立负向心锚来杜绝其做一件事。
我还是由这个概念来衍生出一个简单的方法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把目标放在让孩子喜欢学习上。为了给孩子建立在学习上正向的心锚,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孩子无意识地把学习和愉快这样的情绪联系起来,并且还要不断强化这种链接,使其成为心锚。
比方说,把孩子的零花钱夹在书房的书里,每次孩子要零花钱就让他自己去翻书。同理,别的什么动物园门票啊之类的都可以这么干。另一方面,当孩子犯了什么错,给他说得话也应该是:今天不准你看书了,不准你做题之类的。这样反复建立了心锚的孩纸,好学以及乐学就像是他们的天赋技能一样,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是的,犹太人就喜欢在书本里面涂蜂蜜,让他们的孩子从小酒建立了一个可贵的心锚:知识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