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
对于管理者来说,做好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意识,什么是管理意识?管理意识就是想做好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系统性和大局观,没有管理意识,片面强调管理能力、方法,意味着管理工作会被动、琐碎、本位主义、应付了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管理意识的落脚点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核心就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核心的核心就是经济绩效。
因为对于企业而言,销售是其最重要的职能,实现经济目标就是所有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不管哪个部门,如果管理工作不是围绕经济绩效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
管理的本质是为企业增加和创造价值,但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直接销售岗位,那衡量管理工作的指标明确清晰,业绩,这是该职位管理工作的最核心指标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非直接销售岗位,衡量管理工作的原则同样是“经济指标”,只不过这个“经济指标”是“支持”销售实现的指标,是通过各自的职能支持、协助、提高及维护直销部门创造财富的能力。
如果管理层未能正确理解企业最高决策人的战略意图以及未能创造经济成果,就是管理者的失败。管理层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和每一个考虑,都必须以经济作为首要尺度。
上述是对于管理工作最核心职能的概述,简单来说必须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并且将经济指标扎根心智深处,才能真正做好管理工作。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企业
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一面,从事管理工作绝不是单凭直觉或天赋就能胜任,凭借“直觉”办事的管理者是有问题的,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实践,掌握有条理的知识体系,客观、系统的分析工作,才能提升管理者的能力和绩效。
企业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目标管理,目标是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必要支撑点。而管理就是通过组织、规划,分析、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立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方向、有措施的开展经济活动,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
管理管理者
管理的第二个职能就是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造就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组织。
管理者是企业最昂贵的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可以增值的资源,上述提到的企业经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实现,如何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是摆在所有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理念以及综合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只有做好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统一、经营目标坚定、管理方法更新、管理流程优化等相关工作,才能推进、协调组织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工作,最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员工和工作
管理的第三项职能是管理员工和工作。工作必须有效执行,而工作必须由员工完成,必须对员工进行组织和培育,使员工最有效的进行工作。
很多企业员工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以及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者说布置了任务不知道怎么做,这在本质上都是管理者的责任。
如果管理者不清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不能说清楚任务背后的本质意义,那么,布置任务就会和企业发展战略有偏差。
笔者跟过很多企业最高领导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想象,同样的布置任务,有的领导只是单纯的布置任务,这样最终得到的结果其实和他当初设想差距颇多。
但如果可以在布置任务过程中,说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意义何在?最终的最佳结果是是什么?同时要求接受任务的人阐述下他的解决思路,并根据任务目标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沟通,结果往往会远超当初所想。
其实,布置和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培育员工的过程。
综上所述,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经济指标,而所有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经济指标这个核心点,脱离了创造价值基本点的管理工作是浮于表面的管理工作,甚至说“花架子”也不为过。
如何实现这一基本职能,需要管理者具备三要素。
1.管理意识
必须以公司利益为重,真正明晰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老板要求。
同时需要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经济指标服务。
2.管理高度和角度
管理者可以发现一件件的小事(比如员工办公用品发放),但不会就事论事,而是需要通过有宏观的思辨能力,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给出系统性的解决建议、提示、启示或方向,不仅解决了小问题,同时规范、规划了流程制度。
3. 管理人品
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人的品格是管理者必备的条件,从事管理工作就意味接受组织赋予的权利,如何合理使用权利,并且保证权利是为追求组织的战略目标、服务好组织的各个部分,就是在考验管理者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