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久我胜利的《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时间杂学》,封面很吸引人,但是内容比较平庸,叙述相对混乱,可能因此称之为时间杂学吧。除此以外,该书最严重的是翻译错误,其中之一如下
(位于原书p188):
这种理论就是“宇宙膨胀说”。
根据该理论,宇宙从无到有地诞生了。最初它的尺寸极小,直径只有10到34厘米,这个数字的小数点后有33个0,小到令人难以置信。
由于作者叙述有点混乱,所以我根据其叙述,先将时间划分成了心理性时间,生理性时间和物理性时间,本书又讲了影响这些时间的因素和简述人们自古以来对物理性时间的研究,比如计时工具的历史,物理理论对时间研究的历史等,主要都是以作者回答一些问题的形式来展开内容的,最主要的是有些问题,如芝诺的飞矢不动,只是阐述了一下有这个命题,其它什么都没有解释。
心理性时间是人主观性感觉到的时间,和人的情绪或者是注意力有关,如果在意某件事情,那么就会感觉时间变快。
物理性时间就是实际上的时间,是物理学中使用的时间。
生理性时间就是生物钟,和人的代谢有关,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控制。比如夜晚褪黑素增加会犯困。
物理性时间,最早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月亮的盈亏规定的。
古人观察并规定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古埃及人将其分为24份,每份一小时,苏美尔人将一小时其分成60分,这和他们民族的计量单位有关系。
古人发现约30天月亮会有一次盈亏,苏美尔人发现每个月天空会有1/12的差异,30*12=360,由此将圆分成360度,但是360度太复杂了,就将360除6,将60作为重要的计数单位。由此确定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
然后地球公转为一年,为365.24219天,为了统一它与月亮纪年(月亮纪年一年为354天)的偏差引入了闰年和闰月的概念。
物理性时间在现代物理学里的概念其实还挺严格的,甚至人们引入了原子钟计时,为了弥补原子钟的偏差引入了闰秒的概念。
虽然物理性时间是人为规定的,但是还是有很强的现实依据的。
心理性时间和生理性时间是作者刻意区分的,两者确实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