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称人生有八苦:生苦、病苦、死苦、怨憎恨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炽盛苦。
人生最常见的苦,就是人与人相处时所产生的苦,因关系中的冲突而生出的苦。
孟子说,人性本善。
所以,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可是每个人对善良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当一个人要求别人用自己认为的善良方式行事时,善意很可能就会变成恶行,因为这样的善意不仅让别人难受,自己也会受苦。
你看看身边的很多人就知道了。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的思想也固化了。很多他们看不惯、听不惯、吃不惯,因为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在他们看来,所有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事情,都是不好的、不对的,都应该纠正。
于是,他们带着善良的心去要求别人,让身边的人受苦;当发现什么都改变不了时,则自己受苦。几乎每个人都有受过这种苦,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觉察而已。这种苦是除了天灾人祸之外,人生之中最常见的苦。
离苦趋乐是人类祖祖辈辈的奋斗目标。既然这种苦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少受苦?
其实,当你带着善意去要求别人时,何尝不是在为他人设置一所无形的监狱?当你要求他人只能按照你认为好的方式行事处世时,不也是把别人放进了你设置的牢笼中了吗?
人们之所以会要求别人,让身边的人因为这些要求而受苦,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对自己也有同样的要求。
因为他严于律己,所以才会严以律人。那么,要放过他人,最好先放过自己。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让自己有更大的舒展空间。
如何做?有三个方法:
允许自己犯错:
听起来,不犯错是一件很好的事。而一个人想要不犯错的话,最保险的就是踩着前人的足迹不越界。换一个说法,其实就是固守成规,这样必然不会去创新了。
所以允许犯错,可能短期来说是个损失,但长期来看,一定是一个在错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能力越来越高,在不断的犯错中,这个人会活得轻松和自在,也会更有动力去大胆尝试。
而突破性的创造,就出现在一次次大胆的尝试中。
拓展思维的框架:
一个人的生活现状由他的行为创造,而他做或者不做什么取决于自己的内在信念。
所以很多时候,限制一个人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其内在的思想框架。框架拓宽了,人生自然就无可限量,正所谓"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
人的思想、身体同属于一个系统,一端改变了必然影响另一端。所以,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行动去创拓内在的框架。
比如刻意去吃一些自己从来不吃的食物,改变自己的穿衣的风格,或者听不喜欢听的音乐,看不喜欢看的电影,与不喜欢的人相处,等等。
这些刻意、有意的练习会慢慢拓宽我们适应的广度。
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当你的框架放宽了,你就会包容,就不会因为不同的意见与人发生冲突。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六十耳顺"的意思就是活的年龄越大,修炼越深,别人说什么他都能平心静气了。
当然,这是因为孔子一生致力于修行,那些不修行的人,年龄越大思想越固化。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越老越受苦,因为不光耳不顺,眼、耳、鼻、舌、身、意统统都不顺。
什么是善?
傅佩荣先生很智慧,他对善有一个很精妙的描述:"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而这些关系实现的途径是"恕"。
什么是"恕"?"恕"是"心"上一个"如"字,也就是说,心宽了,人就自如了。你自如了,身边的人也就自在了。还有比让人活得自在更实在的善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炼好自己,不给身边人添麻烦,不让他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而受苦,这是善的起点。
当一个人能够拓宽自己的框架,能够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允许自己在犯错中学习,那不仅仅自己轻松,身边的人也会因此舒服。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当然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能力的人不断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社会才会变得更好,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从中受益。
但在你准备兼济天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先"独善其身",从身边开始,善待身边的人。
如果你认为的善事正给他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也许是时候问一下自己:这是真的善吗?
检验你所做的是否是真善,可以先唤醒你的慈悲心。什么是"慈悲"?悲,就是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并愿意为其拔除痛苦;慈,就是给予他人快乐。
如果你连身边人的痛苦都感受不到,又谈何给人快乐呢?所以,真正的善,是善待此刻在你身边的人!
真正的修行,是在与身边人的互动中修行!如果连每天都面对的亲人、合作伙伴、客户等这些近距离接触的人你都无法善意对待,那么,刻意去做那些所谓的善事,或者那些刻苦的修行,真的有意义吗?
就算你骗得过天上的神灵,相信也很难安抚自己的良知。
诗人HanielLong说,
"我们心底所有美好的感情都凝结在我们对家人的爱里,这份爱留住属于我们的安定,因为也正是这份爱衡量着我们内心的忠诚。"
我相信,只有善待你的家人,你才能真正善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