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天津古文化街

文游天下(9)

天津古文化街

文/石岩磊


天津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它位于海河诸多支流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在唐中期以后即是南方物资北运的重要码头。金朝和元朝时,这里就开始有驻军,从而成为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夺权时,曾从此地渡河进击沧州,后来赐名“天津”,为天子渡口之意。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天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并集中体现在“天津古文化街”中。

“古文化街”坐落在老城区的东北角,毗邻浩浩汤汤的海河,与鼓楼遥相呼应。虽然它长不足千米,宽仅5米左右,但里面荟萃了众多当地的老字号,如泥人张、风筝魏、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等,茶汤、煎饼果子、糕干、熟梨糕、锅巴菜、煎焖子等名吃更是随处可见,游客不仅可以购物、尝美食、赏清式建筑,还能到茶馆听相声。而居于文化街中段的“天后宫”,则深深地烙印着天津的“水”符号。


元代时期,大批南方货物经海路运至天津,再转往大都北京,为祈求航运平安,地方政府于1326年在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兴建了娘娘宫,里面供奉着护航女神妈祖,它的原名是天妃宫,后改称天后宫。宫前广场上矗立着两个高26米的旗杆,古时用作悬挂大红灯笼,指引着水手们安全靠岸。由于其兴建时间早于天津城,所以产生了“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每到农历3月23妈祖的诞辰日,这里都要举办花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为津城的一大亮点。

“古文化街”兴建于1986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产物,说白了不过是条仿古商业街,但它历时30多年经久不衰,自然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大概是跟天津的民俗积淀有关。天津兴于漕运与海运,得益于驻军和兵营,因此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各式风俗,兼容并蓄是它的显著特点,又由于天津是清朝政府被动开关的桥头堡,存有大片的西方租界,因此具有中西合璧的印记。海河沿岸以及“五大道”里至今仍保留着众多西洋式建筑,见证着曾经的屈辱与繁华。

然而,“古文化街”的长盛不衰也从侧面折射出天津旅游资源的匮乏,目前,天津市只有“古文化街”与盘山两个国家5A级景区,在四个直辖市中垫底。其实这种尴尬局面还反映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很多领域,天津似乎越来越低调、越来越内敛。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可在此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又曾在这里工作过多年,现在还主要居住在津城,所以对天津怀有深厚的感情,非常希望它能早日腾飞,打造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都市。

可每当我漫步古文化街头,人声鼎沸的喧嚣也让我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如果天津甘于沉寂不也很好吗?波澜不兴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幽深的道观里香烟袅袅,错落有致的古建披霞迎晖,说书唱戏的艺人默默地传承着手艺,一切都是那么祥和与静谧。光阴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留下了痕迹,有风在小洋楼上诵出的轻吟,有雨在天后宫滴出的叮咚,也有桥在海河上印出的倩影。人们少了只争朝夕的亢奋,少了“白加黑、五加二”的拧巴,多的是遛弯赏景的闲情,多的是茶馆里前仰后合的哏儿笑。如此,我反而会更喜欢天津这个没有“大出息”的城市。

2021.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诸位来天津古文化街参观游览。1985年建成的古文化街为天津城市增添了几许异彩,以其特有的“中...
    7928d2b0237e阅读 305评论 0 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25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194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