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也算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都超忙,也经常加班,可为什么却还是不成功呢?”
其实,不仅是这个朋友有这个疑惑,很大一部分人似乎都成为了成天都在忙、效率却很糟的所谓“低品质勤奋者”。
在中国青年报针对几千名大学生的调中显示,78.4%的高校学生有过瞎忙活的感觉;而一项网络调查也反映,半数的上班族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收入却不见涨。
所以,今天想分享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或许是因为解决了无数“低品质勤奋者”的困惑,所以这本书一推出就火热畅销,曾持续稳居亚马逊总榜第一,还被评为“2015年度最佳读物”。
“只做一件事,就是成功的捷径。”这本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明白我们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就能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会成为低品质的勤奋者,可能是因为我们做”太多“了、“太杂”了,反而忽略在我们应该专注的“这件事”上发力。
然而,“只做一件事”,这道理听起来并不复杂,可为什么让无数人都陷入勤奋而不讨好的低品质困境中呢?
或许是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阻碍着我们真正去相信、去实现“只做一件事就能成功”,从而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低品质勤奋者”。
而这本书,则一一指出了我们可能陷入的种种误区。
这本由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与企业培训师杰伊·帕帕森共同完成,其中,加里·凯勒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凯勒威廉姆斯国际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曾经,加里也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在公司的运营上,他也曾陷入了种种误区。
他用了十年时间创办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却在有一天让公司全盘陷入了困境。他做了所有的牺牲的努力,公司却还是一团糟。
直到他根据他个人导师的意见,只“专注于做一件事”之后,他才从各种误区中挣脱出来,并扭转了整个公司的困境,最终让自己的公司成为全球顶尖水平。
“我们收集了近千篇学者论文、科研文章和学术著作,还有大量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优秀专家在其领域内所撰写的文献。”
这本书所指出的“低品质勤奋者”可能面临的种种误区,正是根据作者的个人经验,结合4年的细致调查而总结出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误区一
认为每件事都很重要
作者认为,导致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却效率不高的首要误区就是,认为每件事都很重要。于是有时候,我们把时间耗费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反而忽略了那些重要的事。
“事无巨细地接手一百件事,倒还不如只挑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用心去做好。”
那么,如何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呢?
作者分享了一个方法:80/20法则。这个法则认为,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即,我们可以通过少量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产出与回报。
参照这个法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待办事项清单”转变为“成功清单”。
所谓的成功清单,就是清单上只列出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先找出你的20%,然后继续缩小范围,找出关键中的关键。
作者说,无论你的待办事项有多少,你都可以将其精简至一项。这件最重要的事或许是你着手的第一件事,也许是你处理的唯一一件事。
无论如何,为这一件事腾出时间,而对其他事情暂时说“不”。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他自己做“最重要的事”而成功的经历:
2001年,他的公司发展情况很好,但尚未引起业内顶尖人士的注意。于是他召集了精英团队,要他们提出100个如何引起业内顶尖人士的方法,然后缩减到10条,并最终从这10条中选定了一条:写一本如何成为一名精英的书。
8年之后,书成为百万级畅销书,不仅引起了业内顶尖人士的注意,还改变了他们在百万人心中的地位。
所以,告别“低品质勤奋者”的关键,或许是先要找到我们觉得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无论是每天、每周、还是每个月,都应该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值得我们花费最大的精力去实现它。
误区二
认为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
忙的时候,我们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能同时处理很多件事。
然而作者却说,同时兼顾几件事只是一个美好的谎言,“同时做太多事,可能会扰乱你去做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忙,却又忙不出个结果、忙不出个所以然来的重要原因。
同时做几件事反而会让我们得不偿失,导致选择错误、致命的损失和不必要的压力:“随便一个电话都会使你的注意力降低40%,其影响等同于酒后驾驶。”
而且,同一时间里做太多事,甚至什么事都做不成。
这是因为,我们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时,是要消耗时间成本的。切换至另一项任务花费的时间越多,你就越难回到原来的任务上,这样,虎头蛇尾的事只会越积越多。
“研究显示,我们在一个工作日内平均有28%的时间浪费在任务切换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做两件事呢?答案就是:分开处理。先做那件重要的事,再处理次重要的事,每一天我们才不至于白忙活。
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是。想象一下,如果一对情侣用餐,一方努力沟通,另一方却在桌下玩手机,这将极大地影响双方的感情: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和事最值得我们重视。如果你只愿付出一部分关心及零碎的时间,若即若离,那么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与他人的联结。”
许许多多件虎头蛇尾的事情,组成了我们的低品质勤奋。试着做每件事都专心致志,不仅今日事今日毕,也要此刻事此刻毕。
误区三
认为自己可以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作者说,人们普遍相信的”成功人士是自律之人,他们都普遍过着规律的生活”,这种说法也是一个误区。
“获得成功只需要你去做对的事,而不是做对每件事。”
那么,是不是代表我们不需要“自律”呢?
作者说,我们需要自律,但不要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律的人。自律并不是为了过上有规律的生活,不是为了坚持,而是为了形成一个正确的习惯,并训练自己。
“你只要挑选最有用的那件事,坚持下去就可以了。你的目标就是选中一条规律,将它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那么,如何将自律变成习惯呢?
书中提供了一个伦敦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一旦习惯养成,我们就可以选择继续努力加固,或者再养成一个新习惯。
比如奥运冠军菲尔普斯,自14岁到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坚持每天训练从不间断,每天在水下长达6小时。他所做的,就是选择了一件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游泳,并把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给了这个每日必须进行的习惯。
“你本人就是你所做的事情的集合,如果你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那么成功就不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你亲手打造的习惯。”
如果我们不想再做低品质勤奋者,不妨给自己66天,用自律培养一个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习惯,无论是早起读一小时书、每天运动一小时,或是每天给爸妈打一个电话。
误区四
认为意志力触手可及
作者说,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意志力是触手可及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其实,我们的意志力十分有限,“意志力就像车里的燃油……你每拒绝一次诱惑,就消耗一点儿。拒绝次数越多,燃油储备就越少,直到用光为止。”
然而,意志力对于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作者说,我们应该把对于意志力都运用上升到首要位置。
书中提供了一个调查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意志力强的人大学入学考试比其他人平均高出210分,而意志力薄弱的人患有肥胖症的概率则高出30%,并更有可能产生药物依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管理自己的意志力呢?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两个方法:
首先,我们应珍惜每天有限的意志力,找出最重要的事,并趁意志力高涨时做那件最重要的事。
其次,意志力是可以通过食物来补充的,比如,我们可以吃一些能缓慢升高血糖含量的食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来给大脑补充养料。
所以,“低品质勤奋者”并不是缺乏意志力,或许只是没有合理地利用它,才造成了效率不高的状况。
误区五
认为工作与生活可以得到平衡
作者认为,平衡的工作与生活只是一个想象,因为平衡意味着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带来的后果就是,每件事都会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追求平衡,因为奇迹与成功不会在平衡中发生,只会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发生。
“我们说生活或工作失去平衡,是指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或是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如果平衡是一个谎言,当我们失去平衡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呢?
作者说,应该用“制衡”取代“平衡”。
对于工作中的制衡,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制衡,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
工作上,应该将工作内容分为两部分:最重要的事和其他事。把那件最重要的事做到极致,其他事过得去就好——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这样做。
在生活上,若要拥有幸福的生活,则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来用心经营。我们应该保持关注,关注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关注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关注我们的个人需求。
“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该玩的时候就尽情地去玩。生活就像走钢丝,如果你把轻重缓急搞混了,就会把事情搞砸。”
误区六
认为大目标就是坏的
我们常常说,目标要实际,然而作者却说,“大目标就是坏的”这种说法是一个误区。
“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进步方面的极限在那里,这时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更大的目标,因为你不想给自己设限。”
作者建议我们,应该要志存高远,要意识到在成就高远目标的旅途中,我们将被历练得更加强大。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因为志存高远,而取得成功的名人案例:
当J.K.罗琳酝酿哈利·波特的系列故事时,她雄心勃勃,甚至在她写下第一本时就设想了主人公在霍格沃茨7年后发生的一切;
山姆沃尔顿的第一家沃尔玛超市开业时,他就想到了未来的房产规划。
有多少“低品质勤奋者”,是因为怀揣着“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而继续碌碌无为瞎忙下去的呢?
当然,有远大的目标,并不是空想,而是要为止付出大胆的行动。
对于个人成长,想想本周应该坚持做哪一件最重要的事,从而发掘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对于家庭,想想每周如果坚持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使家庭时光更加美好呢?
对于工作,想想若要提前完成手头的任务,应该如何坚持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