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个说明书,要不是腾空书架无意中给翻出来,都不知道它还要再沉睡多久。在遗憾没早点研读的同时,又深感幸运的没有错过它。
这本书没有太多的观念冲击,而是一次深度解惑。
很多育儿文章甚至与孩子有关的社会评论都有一个的倾向,那就是孩子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都是父母,孩子的任何不当表现都归因于父母在育儿中的缺失。这种无处不在的简单归因和潜意识的责备,真是让父母们鸭梨山大。
当我开篇看到“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初为父母者开始承担这项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养育一个婴儿,一个几乎完全无助的小人儿,为他的身心健康承担起全部责任,把他教养成一个具有合作精神、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还有什么工作比这更困难和费力呢?”这段话时,那种被理解的感觉简直让人泪奔。作者要是让我上刀山下火海,恐怕也是提刀上马,万死不辞。
没有任何理论陈述,作者直接将所有碰到的问题归结为孩子的问题、没有问题和父母的问题三类。然后介绍父母如何利用积极倾听和对抗的技巧来扩大没有问题的部分。
一、当问题属于孩子的时候,采用如下倾听技巧。
首先用接受性语言让孩子肯说。这里的关键点其实就是父母采用“空杯”心态,放弃任何预设立场,对孩子的陈述不予以自己的评价,判断,建议……。这一点其实家长很难做到,记得小时候我特别懊恼的事就是每当我向父母说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还没听完就各种建议,各种评价。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有时候甚至只是想倾诉下情绪,说出来就啥事儿没有,可一旦父母介入建议和评价以后,情绪部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兜一鼻子灰回来。久而久之,父母子女之间这扇沟通的大门就会被关闭。
其次作者强调了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受。当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除非孩子请父母帮忙,否则父母不要进行纠正干涉。我理解的是父母要给孩子试错空间,从无到有的完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点点的经验积累,孩子也是在试错中成长。同时,父母不经请求的帮助传达了父母不能接受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让孩子以后在做事的时候会变得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要知道,孩子取悦父母是一种本能。
此外还有积极倾听的技巧,这个技巧是帮助归属于孩子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我看来就是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情绪和分析判断,在谈话中孩子自己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解决的办法。孩子的问题有点类似于河道里肆意流淌的河水,父母就是帮助建一个沟渠,河水自己会顺着沟渠奔涌向前。
二、当问题属于父母时,运用对抗技巧。
问题属于父母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本身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个行为,如有滴父母无法接受孩子乱七八糟的房间,二是孩子行为影响到家庭成员,如孩子总是顾着玩不来吃饭,影响家庭的时间安排等。
作者在这里谈到让“我”信息发生作用,就是表达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心理感受,让孩子了解到他的名为给父母带来不好的感受。让孩子不至于过于自我,也能学会了解自己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其它的感受。然后达到纠正自己行为的目的。
关于这个“我”信息的作用,在另外一本书《8-12岁孩子应学会能力的技巧》一书中觉得这种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行为,还是不能让孩子学到主动思考和理解别人的方法,应该再深入往前一步,要培养出孩子能主动感受到别人内心需要的能力。我想,在孩子还没完全能主动觉知他人情绪和需求的时候,父母能主动表达也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不过,培养孩子主动精神应该是家长应该化力气去实践去调整的重要内容。
其次,用改变环境以改变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
作者列举了丰富孩子的环境内容,让环境保持安定,简化环境,限制孩子的生活空间,为环境做好安全防护,用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预先做计划等措施,总的说来就是通过改变孩子环境,减少孩子不可接受行为的发生几率。
事实上,即便以上所有办法都做得尽善尽美,亲子冲突总是不可避免,那么到底谁应该赢?
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两种常见模式,一是总是父母赢,父母运用权威强力管制,类似于虎妈。一是总是孩子赢,父母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类似于猫爸。作者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孩子的不同表现和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论证了两种模式的无效性。最后提出“没有输家”的亲子模式。
这里印象很深的是父母对自己权威的认识偏差。父母常常认为自己很民主,很亲和,很尊重孩子的意见,把孩子放在同一位置上。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相反。图片所示内容即可以作为一个类比论证:
作者详细的解释了父母天然权威的由来,作为一个成长在威权式家庭里的母亲,深以为然。
至于“没有输家”的亲子模式,就如同两人签订合同,各自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然后彼此沟通协商,共同签订一份合同。并予以执行。
最后两章作者给出如下主要建议:
一是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成长的自由。不能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进而向其输入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他们,控制他们,给他们洗脑。
二是要用行动来向孩子传输价值观,而不是“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按我做的去做”。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做自己不能完全恪守的价值观。不能强迫孩子接受他们不喜欢不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三、父母要作为一个孩子的咨询者,只是分享,不是说教;会提供意见,而不是施加影响;会提出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水边,但是你不能强迫它喝水”父母能做的只是试图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并与孩子建立一种“治疗性”的关系。
四、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预防亲子冲突。要学会接受自己,要认识到孩子其实不是父母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延伸,而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孩子有权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五、婚姻关系是首要关系,孩子在生活中有重要位置,但几乎是第二位的。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关注,但不会让孩子透不过气。
……
这本书信息将很大,却几乎没有多余的话,每句话也都刚好能解释作者的论点,让人理解又不至于觉得啰嗦。它连线串珠,育儿生活中的所有的存疑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的解答。
这是本父母都不要错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