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图语写作(09)|《瓦尔登湖》的启示

图语写作之图示

这期的图语写作是《瓦尔登湖》译本的封面,椰岛晓露用心良苦,我明白她每期都会推出一本书,是让我们学习起来,向经典致敬。

我在帆书听樊登讲过《瓦尔登湖》,当时很受震撼。50岁以后的我,对独处、静思和哲学有了更多的感受和喜爱,所以对此书印象深刻,但为完成这期的图语写作打卡文,我今晨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把樊登讲此书的文稿又通读了一遍,期间作了一些笔记,对《瓦尔登湖》、对作者梭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多的感触。这本书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宁静桃源的门。那片湖畔的世界,宛如世外桃源,让心灵在字里行间寻得栖息之所。

作者梭罗认为,人可以凭直觉认识真理,人们并不需要通过科学和逻辑,才能够见识到真理。他深受超验主义者爱默生的影响。

梭罗的《瓦尔登湖》出版后,一鸣惊人,一发不可收拾。立即涌来一堆超级著名粉丝: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印度的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海明威等等,爱默生称赞梭罗是“美利坚的雄狮”。很多文艺青年也很喜欢这本书,有人长途旅行,随身只携带一本《瓦尔登湖》,随时随地走到一个地方,打开读一段,就能感受到疗愈。

梭罗,一位孤独的思想者,因哥哥突然离世深受打击,放弃家中产业和事业,毅然决然地离开纷扰的尘世,来到瓦尔登湖畔。

梭罗认为改变此时此刻,并且踏线而行。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对此刻的感受,生活在当下。

他亲手搭建起一座小屋,这一举动,是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那片湖畔,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唤醒,那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那是大地散发的芬芳馈赠。他自在地在湖中洗澡,湖水轻抚肌肤,洗去尘世的污浊,只留下心灵的纯净。

梭罗用大段的文字来讽刺过度地修饰自己的衣着、需要很多房子的现象。在梭罗生活的年代,就是19世纪的时候,美国的一套独立住宅,大概要花费十到十五年的工资。也就是说一个人努力工作十到十五年,能够换来一套独立的房子。他说,在整个康科德小镇,数不出十二个没有欠债的农夫。而且你有了房子以后,会发现一个非常困难的事,就是你没法搬家,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是你的家。你想要去别的地方,你想要感受其他的生活,不可能,因为你家在这儿。

多数人至少最终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或者租住带着各种先进设施的现代住宅。然而,文明改善我们的住房时,并没有同样改善要居住在这样的住房里的人。文明创造了宫殿,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并非易事。

梭罗说,如果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的追求更加有价值,如果他大半生的生命只用来获取生活必需品和舒适品,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享有更好的住所呢?

梭罗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要住那么大的房子,让它成为自己一生的负担。

梭罗住在瓦尔登湖旁边的小木屋里,在湖畔种地,看着种子破土而出,感受生命的蓬勃力量。闲暇时光,他便沉浸在书海之中,静思冥想,手中的笔在纸上流淌出智慧的溪流。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洞察生活的本质,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梭罗说,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侈诱惑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的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

无论是阅读也好,林间小屋的搭建和朴素的生活也罢,梭罗在坚持的,都是最大程度地唤醒感官、启动身心,把人性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不囿于物质的圈禁。

他的独处,并非孤僻,他对物质的无所求,并非贫瘠,而是一种修行。在这种独处和无欲中,他走访影响身边的邻居,分享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领悟。他让人们看到,生活无需太多的繁文缛节,无需追逐功名利禄,只需回归自然,回归本心,便能寻得内心的安宁。

《瓦尔登湖》能让人看到那片宁静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梭罗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它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我们是否也能像梭罗一样,勇敢地放下世俗的羁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我深知,或许我们无法如梭罗般真正隐居湖畔,但我们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在心中种下一亩宁静的田园。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简单的向往,不被物欲横流所裹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而深邃的书,它教会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独处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深处的那片宁静之地,去聆听自然的低语,去拥抱生命的本真。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在人生的旅途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在自然的怀抱中,诗意地栖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