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30岁不晚》系列的第二篇,我的目标是写满365篇,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写下去。
今天看公众号“行动派”的文章,他这样阐述幸运:你觉得是守株待兔盼来的,我认为是枕戈待旦赢下的。后者入了迷,顶多就是心愿落空,奋斗却会在生命里留下成长。前者一旦成痴,就是志高才疏,继而怨天尤人。
正如歌里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哪有多少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守株待兔”终究只是一个寓言,现实的复杂与残酷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生活给我们的,都是我们曾经付出的回响。来时的路,铸就了现在的我;现在的路,铸就了明天的我。
眼看着曾经坐在一个教室的同学,一个个结婚生子。心里不免生出一些惆怅,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梦想”还在么?成功,究竟还有多远?又或者梦想和成功,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到达的彼岸,而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进步的过程?还记得曾经自己的理想,就是读一所更好的学校;为了这个理想,自己用三年的光阴终于换来了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后度过了虽然清贫,但却非常充实非常愉快的三年;三年里,自己定了一些小目标,也定了一些大目标,在追逐的过程中不断告诉自己,“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定要让自己优秀起来,然后坚持住,让那种感觉成为常态,成为舒适区,如果离开了这种状态,就会难受,就会想方设法再回去。所以,在那三年里,我要求自己,上课一定坐第一排;我强迫自己,要做一个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眼里的优等生。当然,一个个小目标逐渐实现,逐渐完成,我似乎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构建。从此,上课坐第一排,积极响应老师的提问,总是在图书馆出没,啃完一本本书,并在毕业时,真的拿了个优秀。虽然谈不上成功,但总算战胜了曾经的自己,那一刻,还是无比宽慰的。
学校一直被叫做象牙塔,从象牙塔里出来,踏入所谓的社会,才发现学校的美好与单纯,才想起,一次次和已经工作的同学吃饭时听到的那句,“还是上学爽”。简简单单五个字,但直到真的离开学校,才有了更深一层理解。曾经对这句话,是过耳不过心,但当自己遭遇挫折时,当自己装出一副过来人的模样,给别人指点迷津时,这句话却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社会和学校不同,首先是目标和标准的不同,学校那会,主流价值观,是考试分数,是学习能力,是科研水平,与之相伴的标准就是分数,是对知识的理解,是研究的成果。而一旦从学校出来,目标就是升值加薪,目标就是挣更多的钱,而世界对你的归类或者说定位,就取决于你的经济状况,通俗的说就是有钱还是没钱。虽然钱是个俗物,但一踏入社会,这似乎就成了生活的中心。一面觉得俗,一面又得依赖他想尽办法的获取他。其次,学校和社会的不同,就是学校有老师,题目有答案,对和错是那么的分明,即便有模糊的时候,老师就像一个判官,他是正义与真理的化身,“找老师”,总没有错,总会有答案,有办法。但社会就不一样了,利益的裹挟之下,每个人都是正义与真理的化身,我们急于表达,急于说服对方,却没有认真听听,对方终究在说什么。所有的辩论和争执,表面是事情的对错,本质上则是利益的碰撞,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黑白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有胜负。
当然,就像曾经一样,尽管经历了很多挫折,但自己依然不会认输。因为我也坚信,只要枕戈待旦,也会在某个路口与“幸运”相遇。都说了“优秀是一种习惯”,都说了梦想还是要有,都说了成功是个过程,接下来就是行动,做个行动派!
汪小六
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