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登基后的乾隆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独揽大权。只有把权力紧紧地攥在手里,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为了做到大权独揽,乾隆采取了所有能够采取的措施。
01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他对母亲感情深挚,登基之后,国务繁忙,他仍坚持像以前那样“三天问安,五天侍膳。生活起居上尽量满足母亲,但是他的权柄,太后是不可能碰一下的。
他登基后第三天,就给太后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发了一道谕旨,说宫中之事任由太后做主,宫外之事不许跟太后说。这实际上就是他对太后进行了信息封锁,目的是为了防止其干政。
少年老成的他深知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从第一个专权的太后吕雉到乾隆皇帝的祖奶奶孝庄皇后,历史上母后专权和外戚乱政之事几乎每代都有。乾隆很清楚,太后也许本身并没有干政之心,但是如果开启了太后影响国政的先例,必然就会有很多人伺机而入。
02
除了母亲和外戚之外,皇族也是皇帝必须防范的重点。历代以来,皇族都是最容易左右朝纲,也是最容易引发政治战争的敏感人物。
清王朝的崛起过程中,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和儿子在为皇帝打天下的过程中争相卖命,也形成了亲贵手握重权的政治传统。
爱新觉罗氏皇室宗族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斗争,严重影响政治稳定。在关外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褚英的兄弟父子之间的火并,有皇太极与四大贝勒的冲突。进关后,则有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的斗争,雍正与兄弟们的相互残杀。
刚刚登上皇位,乾隆就做出一个长远的决定,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乾隆登基时,活着的兄弟并不多,只剩下弘昼和弘曕两个弟弟。他平日对两个弟弟在金钱、爵位上绝不吝啬,日常交往中也和蔼有加,但是政治权力,丝毫不让他们染指,并且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干政。
有一次,弘昼和军机大臣讷亲闹意见,竟然拔拳当众殴打讷亲。乾隆深知弘昼性格中的缺点,所以他不断借事加以敲打,以防微杜渐,使他认清君臣名分,以免犯更大的错误。一次,弘昼与弘曕到宫中给太后请安,母子闲聊之际,一不小心,跪在了太后宝座旁边的藤席上。这件小事却犯了皇帝的大忌,因为这个藤席是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这一点点小事,弘昼就被罚俸三年。
03
对兄弟都如此严峻,对其他皇族,皇帝当然更不假辞色。雍正的丧期结束后,乾隆就撤掉自己的叔叔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顾命大臣的职位,从此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制度,自此历经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时期才被打破。
为了彻底贯彻禁止亲贵干政的原则,乾隆不光牺牲过亲情,也付出过友谊的代价。
彭福是青年时代的乾隆一个最好的朋友,此人颇有才华。雍正十一年,年仅25岁的福彭就被任命为“在办理军机处行走”,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军机大臣。
同窗六年,弘历与这位同学关系极好,称他为“知音”。年青时代,他写过许多诗文,表达对这位同学的赞赏、钦佩和想念。
乾隆继位之后,立即召福彭回京,协办总理事务处。看来,皇帝非常赏识和倚重这位老同学,他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但后来他只管理过正黄旗、正白旗事务,一直不曾大用。最终郁郁而终,年仅40多岁。
04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也是防范太监干政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十分善于从细节抓起。
清朝初期,宫廷典制并不完备,为有效管理太监,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管理经验,下令编纂“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除了详细规定太监的等级、职掌和待遇外,还对太监的管理及处分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太监稍有小错,经常被打得血肉模糊。
虽然天生重感情的乾隆也与许多太监建立了不错的个人关系,但是太监一旦犯错,他决不宽假。
如乾隆十六年,他在更换夏衣时,由于太监未曾认真检查,被藏在袖口处的一根缝衣针划了一下手臂,于是龙颜大怒,立将太监张玉、蔡勋监禁一个月、鞭打一百,刑满之后罚做苦役。
对于太监干政的苗头,乾隆打击起来更是毫不手软。乾隆三十九年,奏事处太监高云从向当朝大臣们泄露了职官任免档案,乾隆皇帝异常震怒,牵涉此案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官都受到了严厉申斥,左都御史受到了革职处分,太监高云从立即被处斩。
正是因为乾隆对太监极为严苛的管理,再加上有高云从杀一儆百的例子,所以,清朝从此再没发生过太监和朝廷官员私下往来的事情,更不要说干政了。
乾隆在位长达60年,也把皇权攥在手里60年,从未与别人分享过。下一篇将要来重点讲述乾隆皇帝的奴臣术,他是如何对权臣和朋党的防范发挥到极致,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