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分享第一部分的笔记已经十多天了呢,现在奉上的是第二部分:
如何作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话说这风格真的不是抄袭苹果的吗)
一样是四个小标题,如下所述:
-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作出建设性的改变
这一章主要说的就是选择,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自己最想要的,然后将目标和现实一一对照,思考如何在现实中一步步的迈向自己的目标。在行进的过程中,如何对待自己所遇到的选择,并尽可能的选择更好的选择,最终在一个个或对或错的选择中,迈向你的目标。
首先,你对自己有一个高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环境,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用网上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听从你内心的召唤,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从而确定自己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从自己的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对于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标,文中提及了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
如果仅仅是让人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大步往前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成为鸡汤了。而这一章好就好在没有止步于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在确认了目标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在现实中去选择那些符合你的目标的选项。在日常生活中,对应你的目标,你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选择太少以及选择太多。
可能你觉得你的目标和现实完全是错位的,也就是你完全找不到通向目标的道路,根本没有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只要你能够去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并不断的反复推敲,寻找那些可能选项进行尝试的话,你总是能够找到迈向自己目标的道路的。在此基础上,作者简单介绍了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以及零和博弈这几个可能遇到的大坑,而相对应的提出了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这三个方法。
和选择太少相对应的就是选择太多。相比较而言,工业化时代我们遇到的是选择太少,而在当今,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是选择太多。作者以维度分析法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理性的精细化思考,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
当然了,对于婚恋这种感性大于理性的选择方式,作者也提出了“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顺畅”的选择方式。
最后,作者提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这一个个的选择,最终会被沉淀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独特的印痕,构成我们的过去,而我们的现在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选择,一段段过去所组成的。不要去轻视选择,但是也不要过度的高估单次选择的重要性,我们仍然可以重新选择,从不同的道路走向原本注定的终点。
文中最令我动容的并不是那些具体的方法,而是内心标准高低不同真的会使得自己所遇到的结果不同的例子,摘录如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你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现在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及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E……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也许你就会立即选择A,而对于B、C、D、E等考虑都不会考虑;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在A、B、C中选择卫生条件最好的B;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并且口味好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继续去寻访D、E、F、G、H……同时参考网络上的点评信息,最后你会在这么多家中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仅仅是吃饭这个简单的事情,内心标准不一样,所接受到的生活反馈就会不一样,其他的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最终,不同的内心标准构成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