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道德经》第八章作业:结合自己的家庭事业工作等,参照“上善若水”的论述,你怎么看待“不争而善胜“?
一、关于“上善”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的脑海里骤然闪现我校学生家长志愿者的身影,展现出了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上善”的生命历程。
一日大课间,我去操场查看校园里四五六年级2500多名同学做课间操的情况,路过一年级办公室门口,见一位学生家长,正在手把手地教两个一年级的学生打扫教室门前的卫生。我知道,她是我校的家长志愿者。
我校家长志愿者工程,已经启动一年有余。一年多来,每天都有家长志愿者从早到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他们或维护学校周边环境,或到班级陪读陪学,或帮助老师做一些琐事。大家一路走到现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我校的志愿者,是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当初由几个家长组成,主要是帮忙他们自己孩子的老师做一些具体事情,谁知他们这样以发而不可收拾,现如今,家长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几乎是五千多学生的家长全员参与,56个教学班的学生家长,轮流到校执勤,每天每班至少参与一名家长。他们有组织,有管理,五十多名家长分别在学校前后门执岗,负责维护学校周边环境,负责把持在交通要道处,引导学生过马路 ,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每天早上、中午,另有一部分家长深入班级,或者陪学生一起读书,或者帮助班级打扫卫生。每到周五下午,几乎各班都有家长,参与指导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创意生命课程。另外,期中期末监考,也都由家长协助完成。
我校家长委员会,分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组织,且每一级组织各有一套五人组成的班子,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大家分工明确,各施其职。签到处,培训处,反馈处,后勤处,各自分别有人具体负责。
看着大家工作很投入的样子,不知有多少人在质疑:他们真的是在做义工吗?他们难道不是学校出资聘请的校工吗?甚至他们这些志愿者还会经常招到路人的冷嘲热讽:你们做得那么起劲儿,学校给你们多少钱啊?
可是,尽管这样,却丝毫没有动摇这些志愿者的意志,相反的是,他们感动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暴雨期间,通向学校的平西路,下水道不畅,志愿者们,成了孩子们的“生命之船”,他们趟着没膝的积水,把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下雪天,校园内硅胶操场容易结冰打滑,为避免孩子们摔跤,家长们又找来三轮车,一车一车地往外运。只见大家扫的扫,挫的挫,拉的拉,累得头上冒着热气,有的还干脆甩掉了上衣。其中有一个二年级同学的爸爸,累得满头大汗,竟然大雪天的光着膀子干起来。此后,“光膀哥”的故事通过网络传播开来。
我们学校的一部分家委会领导,就在我们这个《道德经》学习群里。他们是:张芳、杨万星、董守平、夏再玉……是他们每天管理着家长志愿者这个拥有五千多人的义工团队。他们恒定值守,以身作则,为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学校取得了很多的荣誉。他们带领的这个团队也因此受到了省、市、区多家媒体的报导。
这些家长志愿者们,之所以能够这么投入,的确源于他们对自己“上善若水”的价值判断。很多家长认为,能有机缘做二小的志愿者,是他们的荣耀,能和孩子一起上学是他们的福气。如今的这些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爱与精神,传达着真善美,又有谁说这不是“上善”呢?
二,几经“争”与“不争”
说起“争”与“不争”,我就不得不说说我们学校里的教师团队。这是一个和谐向上的团队,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是一个“不争”的团队,可是它又是一个“争”的团队。
记得2008年我到二小任校长的时候,一个曾经分管二小的局领导对我说:“杨磊呀,你要注意,二小复杂的很。”这句话好像把我吓住了,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不干了,我得马上离开,还回到我原来的学校,当一普通老师这是我的最爱。后来的情形更坚定了我要走的决心。那是鉴于二小原来的遗留问题,鉴于二小的外欠账压在了我的头上,鉴于二小队伍涣散,干部、老师,谁都不愿意多干一点……
有一次,十几个老教师集体找我,争着不要多代一节课,或者说争着不要代课。面对这样的“争”,我该怎么办?二小的确很复杂,我必须马上离开。
学校综合改造,牵扯到十几户教师的住房拆迁,马上要分安置楼了。点名要某某楼层的有之,说原领导许他的有之。有的扬言,凡是我想要的,谁也别想争,否则谁住我就打谁,等等问题。这哪里是我呆的地方啊!于是我给爱人商量,赶快作工作让我离开。
谁知爱人的一句话,打消了我马上要离开的念头。他说:“你哭也得把一年哭到头,我可丢不起那个人。”就是这句很难听的话,让我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事情摆在面前总得解决。大家一起商量,群策群力。有的说房子不好分,有的说抓阄,总之大家都在想办法。可是我没有及时做出决定,而是坐在办公室冥想。有一天,我突然来了灵感:都说开会可以统一思想,可是分房不能统一思想,我得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就开始采取谈心法。什么“紫气东来”,什么“背有靠山”,什么“低层宜于消防”,什么“高层有景观”等等,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为此伤害了不少脑细胞。记得那几天,我谈妥一个,签字一个,就相当于办过手续了。就这样,一个“争”的难题解决了。
近年来,发生在我们学校老师身上“不争”的问题,也时常会出现,我也因此感动不已。命运也许注定这样安排,一次传统文化论坛,让我找到了治理学校的金钥匙。其中论语里的一个观点,“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上所施,下所效”,这样先把自己做好。当我知道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是从《了凡四训》中提炼出来的时,我就开始去研究《了凡四训》。后来我渐渐爱上了传天文化,爱上了经典,再后来又把经典教育引进了学校,渐渐地我发现,老师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渐渐地,大家的思想觉悟都在提高,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和谐的氛围,还出现了谦让现象。
有一次,我们学校的刘老师评职称遇到了难题,按说她年龄比较大,应该先于年轻人评上,可是按照评审方案打分,她又入不了围,怎么办?而且再往后拖下去,她更是老大难。当时我的确十分发愁。就在这时候,我校的袁大队长看出了我的心事,主动提出要将她的机会让给刘老师。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是啊,这是多么大的格局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啊!这用道德经里的话说,就叫“上善”。
有了这样让的先例,以后我们学校的老师,凡是牵扯到利益方面,总会有人谦让。真正体现了“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后来关于评优评先,也总有人根据同事的需要在让。因此,近年来,我们学校关于评职称,评优秀这些热点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矛盾,这种好的风格与风气,的确凸显的都是正能量。
自2015年始,我们学校又出现了“争”的现象。那是一种让人感动的争,是一种高风亮节的争。
我们学校离教体局比较近,额外的临时性任务比较频繁。可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工作安排不下去让我操心。
一次与兄弟学校领导聊天,他说,现在监考补助费上不去,因此监考工作也不好安排。对照一下我们学校,由于分管的胡校长勇于担当,因此这方面我从无顾虑。相反的,每次还总是有人向胡校长申请监考。
另外我校大班额出了名,每班人数平均96人,超出100人的有20个班。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是不是愿意当班主任啊?答案是,班主任在我们学校是最畅销的,学年之初,班主任职位竟然就被抢了去。截止现在,还有两个要当班主任的老师没有得到满足!而且新来的老师在二小这一环境熏陶下,也想尝试当班主任。可见,这争与不争,又由不争到争,形成了一种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引领,一种风气的感染,才使得我们学校有这样“争”的氛围,我想,“上善”的格局,大概就应该是这样形成的吧。
目前,学校发展势头良好,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学生以及家长的表现得一彰显,家长以及老师之间和谐相处,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自然状态,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