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读者》上读过李娟的文章,还记得她写妈妈的,写沙漠上的沙棘草的。独特的文风,清新的气息,让人很舒服。但因为是单篇,并没有连续的感受,结果也只在心里记下了这个独特的作者而已。《我的阿勒泰》被拍成电视,大火,我也跟风买了书来看。
几乎是一口气,看了半本。
深夜,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画出了好多给人神奇治愈感的语句。
“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我闭上眼睛,双臂轻轻展开,整个世界,只我一人自由晃荡。
“冬天又那么漫长,整整半年”身处夏天有那么长,长到整整0.8年的广东,这样的冬天描述并不让人害怕,反倒多出几分期待和向往,多么期待有这样的冬天啊!
“吹过来一阵长长的风。”长长的,长长的,没有任何情感,又可以吹走任何不爽,妙啊!
……
李娟的幽默感与乐观让整本书散发奇特的魅力,有画面感的语言总能让读者的脑海中顿时充盈快乐和轻松。读着读着会情不自禁咧嘴笑出声来。
“我从乌鲁木齐回家,拖着一只编织袋,骄傲地从里面一件一件地往外面掏东西,……‘灯光很暗,所有的眼睛很亮。’”灯光消失,眼前亮出无数双眼睛,跟动画面一样有趣搞笑。
“我煮了麦片给外婆盛了一碗,她笑眯眯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然后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外婆这种慈祥与忍辱的表情并加,多有意思的人儿和画面呀!
这样的片段每个小短篇中经常有,惊喜常有。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属于我的马》。别人家欠我家钱,拿不出钱来还,用马来抵债。妈妈问我要不要,引发的一篇我的想象文。这里所说的想象文,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以此为引线的一篇李娟自说自话的文章。以下是一个片段:
我妈很为难,打电话同我商量该怎么办。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骑马!”
我说:“那就不要呗。”
她说:“可是我又很想要…”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世界是圆的,起点也是终点。这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一个段子:宇宙的尽头是铁岭。无声的文字能达到有声的语言加表演的多种效果,实在是巧妙无比。再看另一段描述:
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我要把那马留下来,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去啊?”
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
“骑自行车就可以了。”
“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你们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
我大汗:“可是,她认识红绿灯吗?”
看到这里,一个中年妇女牵着一匹尴尬的马儿行走在大街上,另一个女孩策马疾驰去上班,不用等车,不用加油,也没办法顾及红灯停的警告的画面已经在我脑海中上演,又美又飒自己还不尬,光想想,我笑得几乎直不起腰。
笑过之后,也能感到掩藏在文字深处的淡淡的悲伤。
李娟在四版自序里写道:“真实也能遮蔽真实”“我曾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那她是怎样的姑娘呢?李娟自序里说,自己曾是“不合群的”,她可以生活在整个冬天没有一行脚印通向的家里。她说十八九岁的她贫穷、虚荣,曾认为自己软弱无能又自卑。到这里,我们便不难理解她自序里的那句话: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是的,每一个人都想展现和追求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像我们跟不太互相洞悉的人说话,总是不会那样去呈现我们生活的一地鸡毛;像我们的朋友圈,敢于呈现贫瘠、哀伤、自卑、负面、消极的人是很少的,大家都想让圈中的朋友们看到阳光洒满我屋,心灵永远向上的“我”和“我们”。有些人认为,那是虚荣,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为了炫耀。那是用自己的阳光治愈自己的悲伤的一种方式,那是用美好照耀我们内心世界的每个角落的一种选择。不用悲伤到底,因为生活中总还有阳光;不用自卑到底,因为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生活会沉淀更多的治愈自己的本领和能力。
会不会,李娟的书写就是一种治愈自己的方式,她美好的,固执的书写又成了治愈别人的本领和能量。
读完《我的阿勒泰》,想起她,依然美好时,再读读她的《冬牧场》、《夏牧场》也是治愈感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