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写苏格拉底之死时,提到了那个在两千多年后还被广泛应用的苏格拉底反诘辩论法。当时就很想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反诘法现在是如何被美国的高校所应用的。因为儿子初中的语言文学课老师也在教学中用到了它,也想了解一下反诘法在中小学的应用是否普遍,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苏格拉底反诘辩论法在英文中因为不同的侧重点而有不同的叫法,有简单直接的Socratic Method (苏格拉底式方法), 有具有象征意义的Maieutics (启示法,这个词的本意是产婆术) , 有侧重方法过程的Method of Elenchus (反诘法) , 有侧重方法形式的Socratic Debate (苏格拉底式辩论) , 有侧重课程名称的Socratic Seminar (苏格拉底式研讨会) .
综合这么多不同角度的名称来给苏格拉底反诘辩论法下定义,它是以某个道德理念,固有观念,政治思想,宗教信仰等等为起点,用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在学生的答复后,继续不断针对回答提出新的问题,如此推进。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论点论据出现漏洞或前后矛盾的情况后,补充,挑战,和推翻自己的观念,进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老师是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轻率而不加思考地以为自己知道答案的学生可要当心啊,因为苏格拉底说过: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唯一真正的智慧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反诘辩论法在一些美国本科院校中会以研讨会课程的形式举行。但是最广泛的应用是在法学院。法学院教授会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教学材料,课上教授就会以问题的形式,随机的提问到学生,在连续而且层层递进地提问中反映出学生观点中的矛盾,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教授会操控案件中的事实或法律原则以演示微小的事实变化会扭转整个案件的结果,让学生们学会在压力之中巩固对案件的理解。有的不熟悉这种教学方法的新生在比较严厉教授的连续逼问中大汗淋漓坐如针毡的。据说1973年的 《力争上游》(The Paper Chase)生动的复原了这样的“噩梦”,严苛老教授的扮演者以此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奖。
苏格拉底反诘辩论法在美国中小学的应用,因为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性, 就完全是因老师而异啦。但是大多数都是把苏格拉底式研讨应用在语言文学课上,在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上的应用很少。不同学校和老师在应用中相似的地方有如下。
在使用该方法前,一定要和学生们产生良好的沟通,让学生们对苏格拉底式研讨的形式和意义有基本的了解。参与讨论的同学们采用围坐的方式以便于沟通。讨论前学生们都需要熟悉讨论内容,并且准备好问题。讨论问题根据深度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知识类问题,这类问题是在讨论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多用来开场,检验讨论参与者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第二层是应用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在讨论文章中不能找到答案,但是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中引申出来。第三层是整合类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整合提问者既有的知识, 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文章中或提问者都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
我们可以预想到,这种苏格拉底式研讨的成败,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老师不参与讨论,但是能否维持好秩序,能否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能否控制好讨论的进度和方向,能否及时地对讨论给与有针对性具体的赞扬和改良建议等等,都对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因为教育质量难以规范化,而且需要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的高,苏格拉底式研讨广泛推广并不容易。不过正是因为它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加上对逻辑性思考,批判性讨论,逆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如果应用的好,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难怪它能够流芳千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