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橙
1
长假短假,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莫过于看景区的人人人你人人人了,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爷爷被家人拉到西湖游玩,拥挤一天后,老爷爷下总结:“我抗日战争时期都没受过这个罪。”
于是各地网友们炸开了锅,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晒人头比赛,年年如此,年年相同。
在这件事上,我们热衷于自己跟自己打脸,每次假期结束后,我们都会对天发誓,以后绝不在节假日出行,可每当假期临近,又总是很难按耐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昨天傍晚,走进酒店门口的时候,一对小夫妻拖着行李,从身边擦身而过,妻子出门望了下天空,小声的叹了口气,说:“这就要回家了吗?真不想回去上班。”
丈夫声音浑厚,大大咧咧的安慰:“嗨,别沮丧,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以后我们多找机会出来就是了。”
当假期逐渐走进尾声,无论是挤景点的,还是躲人流的,最终都会不情不愿,掐着手指,对着钟表,以一种想拒而拒不得的姿态,迎接工作日的到来,然后,日复一日,期盼下一个假期。
我们以为,这是假期的魔力。
2
人之所以会有假期综合征,其实是自由的放与收,带给我们内心强烈的冲击。
当从假期放松状态直接进入到工作状态,我们心里会有一种虚幻和现实的交叉感。
虚幻里,我们是自由奔放的,现实中,我们是拘束严谨的;
虚幻里,我们是过得是个体生活,现实中,我们过得是集体生活;
虚幻里,我们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现实中,我们耳提面命为首是从;
虚幻里,我们得到的是自由,累,是快乐,现实中,我们得到的是压力,累,是焦虑;
可我们往往要用几乎全部的时间,来压抑住虚幻中那个真实的自己,却只能用几天的时间把它放出来兜兜风。
比起景区里的纸片人,更可怜的,是被压的连纸片都不如的自由灵魂。
3
梁静茹说:“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所以每当到了假期和工作的分割线前,我就经常想,多希望假期可以每天都过。
我和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我说:“人的自由啊,年轻时求而不能得,老了得而不能享。”
朋友听后给我讲了个故事,他说:
“我的老师青春期时是一个叛逆不羁的人,在上个世纪,大家都规规矩矩读书搞生产的时候,他仗着家底殷厚,热衷于走山山水水,不愿意被束缚手脚。
后来他的父母着急了,给他下了死命令:回来继续完成学业,考不上大学,断掉一切经济来源。
他思来想去,觉得没有实力和父母抗衡,于是老老实实读书去了,最终考进了大学。
很幸运,他热爱上了所学的东西,也热爱上了最后从事的工作,在这以后,他不再执着追求自由,因为他发现,他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想去做的,不存在一丝外迫力,所以无论工作与否,他的内心都是自由的,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看我若有所思,朋友接着说:“人所谓的自由,归根结底是自我对自我的支配度,也就是说,你的一天,有多少时间是依靠自我自愿支配,而不是被他人支配的。”
“这个自我自愿支配的时间越长,你就越觉得自由,也会越快乐,动力也会达到顶峰。”
4
实际上,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感觉到压抑,其实是自我感知的影响。
比如在婚姻里,普遍存在一种观念——我在为对方家庭生养孩子。
我曾经对这样一件事感到意外,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学历高,见识广,新兴观念无数,我经常在她面前觉得自己段位太低。
但有一天我们聊天,讨论到奶奶究竟对孙子有没有养育义务时,她突然说,这孩子啊,归根结底跟着人家的姓,她要说不来帮忙,从哪也说不过去吧?
旧观念的根深蒂固,真的很难消除,虽然这样想本不是什么大错,但建立在这个思想上产生的认知,会造成女人从生产,到哺乳以及长期忍受的辛苦,都会化为一种被迫力——因为婆家的不尽职,造成我如此疲惫忙碌。
在被迫力的强压下,浅的,会有深深的无力感,深的,会引起抑郁等不良后果。
剥夺自由是最可怕的刑罚,比起身体的自由,精神自由的丧失更容易让人崩溃。
而精神自由,是没法依靠他人给予的。
5
假期宝贵,多一天都算数,但假期终究是有限的。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做不到随心所欲放逐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任性的去做个自由职业者。
我们大都是挣扎在收入和付出的博弈里,一面培植自己梦想的小火苗,一面借助强大的外部力量防止星星之火。
所以当让自由延续的唯一一个办法,是尽可能的自愿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只能去转化自己的内驱动力,要么帮助自己爱上这件事,要么给工作时间里,找一些爱做的事去做。
这并不容易,人入中年,比改变世界更难的,是改变自己。
但我们又不仅仅是自己,我们还是别人的父母,如果我们一旦想明白,依靠自我意愿支配自我,更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动力和幸福感时,那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就知道大概要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