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跟好友聊天,约了明天中午一起逛街聊天,大家忽然都觉得好新鲜。似乎很久以来我都只顾着考虑孩子们聚集的活动,好像自己的需求已经不存在了。《三十而已》顾佳说,“ 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翻一翻朋友圈,搜索“妈妈”,跳出了71个好友是“谁谁妈妈”,包括幼儿园小盆友,小学小朋友,现在的同学,各类玩伴的妈妈,我的名字在其他父母的手机里应该也都是“佳音妈妈”吧。所以在过年最后一天,打算放飞一下自我,过一个自己的假期,而不是总盯着孩子,盘旋在她头上。
“ 直升机父母 ”(helicopter parent),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亲子关系研究专家海姆.吉纳特《父母和青少年》一书钟,一名青少年抱怨:Mother hovers over me like a helicopter。到了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福斯特.克林纳和吉姆.费造出了“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一词。进入2000年后,这个词逐步在美国大学行政人员当中流行开来,当时的学生是千禧一代(1981-2000年出生),他们的父母多是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这些父母每天早上给孩子打电话叫他们起床上课;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会去找教授理论。美国作家凯蒂.罗菲认为,直升机父母不是不好的父母,只是出于好意,只是由于本能的惧怕,导致好意走错了方向。
到了中国,把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毅然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有一个段子可以形象地描述直升机父母,“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现在,直升机的升级版“割草机父母”出现了。“直升机父母”时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们立马出手相助。“割草机父母”则是前者的“升级版”,他们不等着困难出现,而是一直走在孩子前面,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如:告诉孩子的室友不让自己孩子做值日,告诉孩子的老师不要批评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的朋友要对自己的孩子友爱和包容等。如果家长一直如此,孩子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出了一身冷汗,刚放寒假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跟辅导班老师沟通,说我家孩子不写作文,上课别提问,我家孩子没做作业,别批评她......我这不就是典型的“割草机”了吗!
杨伯翰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不论父母多么充满爱与支持,“ 直升机式养育”对孩子都是有负面影响的。“直升机式养育”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内部动机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们具有3种与生俱来的需求,即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其中自主需求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 直升机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大大削弱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外部动机和干预太多,的确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孩子会认为是父母的事情,反正有父母替我做主、替我负责任,自身的努力和价值感都会降低。
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我写过很多次、但是自己还是一直在犯的错误,就是没有真正相信孩子。我们的指导、教育、安排、计划,似乎都是在告诉孩子,你还小,你不行,你得听我的安排才对,你得像我这样走才可以,如果不这样,就会有什么样严重的后果。我们似乎都无法承担一点点的挫折和错误。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努力方向说一下吧,从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三个方面来加强孩子的内部动机(知乎刘建鸿)。如果满足了孩子相应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就改善了。
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信任和爱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部分,让孩子参与决策的过程,也是被尊重的体现。
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并非放任不管,就好比我跟孩子商量,是先做数学作业,还是先做英语作业,就是这种思想的应用。可能我们小时候有太多的创伤要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一些弹性,是我们很多家长都要修炼的部分。
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并非外部评价而是内在评价给予孩子自信,这个部分需要我们给予正确行为和努力过程的正面评价。
分析完这些,我对明天放飞自我不再愧疚了,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一天,尊重和信任哦!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