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对自己未尽的承诺。这是#12人12月12书#实验活动的12月选书《耶稣也说禅》的每日读书笔记,在农历新年前补上。
他说,除非我们变成孩子,否则就进不了神的国。
他要我们从飞鸟与野花的身上学会如何喜悦地生活。
他教导我们,神的国降临时是无迹可循的,因为它早就在我们心中了。
他从未说过神的国是专为他的门徒而设立的。他说:“凡称呼我‘王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这个非独占性的、超越派别的讯息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会员资格没有用,付诸行动才算数。
他区分出爱与偏袒的不同。当他说“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之人”时,他其实是在教导爱与宽容的福音。
他告诫门徒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其实是在教导爱及宽恕而非报复。
耶稣这位艺术家所教导的奇迹,并不需要凭借超自然的力量或神力的干预,只要你有能力觉察(mindful),就可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它。
真实的心灵修持必须从放松开始,若是用严肃的态度来读经是大不敬的事。
要了解耶稣的教诲,我们必须具有幽默感。事实上,幽默感便是开启禅境的钥匙。
孩子们比成人更富有灵性,是因为他们比较放松、仰赖直觉、少用脑筋思考的缘故。
耶稣有许多不为人所了解甚至被误解的地方,这都是因为人们对它太认真了。大多数的时候,人们只是一味地崇拜(或攻击)他,而不想真的去聆听他的话语。
有一则著名的禅宗笑话:“如果你看见佛在路上走,杀了他!”禅蓄意地对神不恭敬,甚至冒渎神,因为我们的“神圣对象”通常是我们最大的执著,就因为有他们,我们才无法真的属灵。
耶稣说天国是属于孩子们的,只要仔细地看看孩子的行为,一切对耶稣教会的误解很快就会被驱散。孩子们是活生生的,浑身散发着热力,精力旺盛,无忧无虑,爱玩耍,爱嬉戏。他们活在当下,完全投入于眼前的事物;他们富有冒险精神,将生命发挥到极致;他们时时活在灵性的世界里而不自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心灵品质,也是耶稣要我们去学习的部分。
可以被命令与掌控的就不是真爱,只有恐惧是可以被支使的。
优美而不费力的爱才是实修(true spirituality)之道,它绝不是严苛的说教。真爱本是一种艺术而非道德上的局限,它拒绝努力,也不奉守准则。爱是自发的,富创意的,它是促成我们心灵解放的一种艺术。
与其把禅当成是宗教或哲学,还不如将它视为智慧上的涵养——一种对实相的敏感度,一种以艺术途径去面对人生的涵养。
禅与美之间的关联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在优雅之中蕴含了对细节的微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对手中作品的认真与尊崇。
中国民间宗教的神衹至少超过两百个,但这并没有让中国人变得富有宗教情操,因为这些神衹是用来服务人类的,并不是让人臣服于下的一种超然的存有。
由于缺乏一个至高无上的问题化解者——神,中国人因而学会了将它们的晦暗时刻转化成心灵创作的机会,将存在焦虑(angst)转化成诗与歌。
有别于一些已经商品化的精神产物,禅要我们在“真实生活”毫不妥协的艰险中,觅得内在的美与意义。
一个人既可以富有精神性,也可以很世俗,挑水砍柴,如同读经一样也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一种修习“平常心”的苦行——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不标新立异。任何一个想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念头,就是对我执的邀约。
禅引领我们去留意平常中的奇迹。我们周遭的俗世里隐藏着另一种层次的美、富足及和谐,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罢了。
当我们看着孩子们与周遭环境互动时,我们会觉得很愉快,因为他们拥有奇特的能力,他们懂得惊叹,懂得嬉戏,他们能欣赏事物的美与神奇,他们充满着喜悦及自在。
当我们的心被世间各式各样的担忧与烦恼阻塞时,就很难享受生活中简单的乐趣了。
总想控制一切或总是在防堵无常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们就是在跟自然抗衡。反之,承受无常是不可避免的人,却能活在安详的生活里。
喜乐与平静并不是来自神的保证,也不是因为神会照顾我们的需要,只有将期望交托给神,也就是毫无条件地彻底接受事实,它们才会出现。
柔顺指的就是随顺自然之道,不与其抗争,如此便可防止精力的浪费,增进生产力。
心灵的自由并不需要去争取,而是要放下。
心灵的自由并不意味身体不受束缚,不过它确实意味着从我执的桎梏中解脱的一份能力。真正的自由反应出了一个人的柔顺,一种遵从自然之道的能力;当情况不妥时,立刻能放弃个人的坚持。
我们因为负荷过重而崩溃,生活质量早已下降却不自知。人生中有太多的事要做,时间却很少。我们的状况与参加旅行团没什么两样,如果导游安排了过多的行程,那么这趟旅程非但没有增加乐趣,反而使人疲惫万分。
想要活得艺术,你必须学会暂停。
灵修就是在每日的经验里发展出深刻的认识,这是需要放慢脚步与减少欲求的。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谈话或思考,他们宁愿浸淫在具体而直接的美妙经验里,而不去处理它的抽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