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翟非的《山水湘西》,相信每一个对湘西的历史、人文、景色有深入了解渴望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从这本由三十篇文章集合而成的散文集,感受到作者对湘西历史和现状的熟稔,那一山一水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在他顺畅的文笔下娓娓道来。
“山水湘西”是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作者仅用四百余字就将这“蛮烟瘴雨”之地的变迁做出清晰勾画。
谁能想到,这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自西汉至明清的千余年间先后发生百余次民族反抗,一次次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生灵涂炭。每一次反抗和镇压,“皆以要盟或安抚而善终”;“悠悠酉水之畔岿然而立的溪州铜柱数百年来久经风雨未曾漫漶难道未折射出一个治边之道么?”
作为湘西原住民的苗族从何而来?面对一次次镇压又为何得以生存,并跃居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武水滔滔”等借景道出其中缘由。
盘瓠是不是苗族的祖先?“在吉首、泸溪、麻阳、凤凰各地至今盛传盘瓠传说,随时可见盘瓠形象和定期祭祀,盘瓠并非一种荒诞不经的乡俗,而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盘瓠遗风;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沅水出土的黄帝时代犬图腾塑像,盘瓠氏族在武陵地区确实存在。”
“如果把九黎三苗说是为苗族起源主导的话。那么,苗族来到武陵山来到湘西,正是尧舜禹时代第二次大迁徙的结果,这次迁徙意味着苗族已由平原氏族变成了山地移民,而武水便是承接这次苗族大迁徙的通道。”
南朝刘敬叔《异苑》也特意描绘过“武陵石穴”这个迷离幻境,武溪蛮人射鹿误入武水边一个石穴,缘梯而上,突现意境,“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这个桃源式的美境充分展示了一个落难民族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作家梭罗所言,”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的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自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率众起事至民国湘黔“跳仙会”运动期间,发生在五溪区域的苗族反抗斗争竟多达60余次,恰如史书所言“苗族30年一小反,60年一大反”,反抗频率之高,规格之大,斗争之激,损失之惨,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斗争史上都属罕俦。
从公元47年至1942年,绵绵1895年的时光,这是当权者不择手段血腥剿杀镇控湘西苗族的历史历程,这是湘西苗族反政府、反压榨、反盘剥、反歧视的斗争历程,这是湘西苗民追求自由、跋山涉水适彼乐土的千年征程。
翟非说:“这期间要谨记的时间似乎很多,但我认为最应该铭记的当是东汉武陵蛮相单程起义、明嘉靖湖贵川苗族起义、清康熙镇筸红苗起义、清乾嘉苗族起义和民国革屯抗日起义。五次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有力痛击了当朝统治者。也锤炼成湘西苗族勤劳朴实,柔韧包容,悍勇顽强,团结诚信,自由图强的民族性格。”
除去酉水、武水,翟非还记述了大灵山、天星山、羊峰山等多座钟灵毓秀的山峰,不仅有景,还有在那里发生的社会变迁,以及一个个朴实、敦厚、豁达的“山里人”。
湖南作家协会副主席蔡测海为此书写的“序”中一段评价十分准确:“《山水湘西》可视为湘西风光的写真,湘西地标的注解,湘西文化的地图,湘西民俗的词典,湘西往事的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