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精装珍藏版)》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蒙田的代表作。它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干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书中,作者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作品行文汪洋恣肆,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培根论人生》、《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您在位置 #47-4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上午11:37:49
当我们冒犯了某人又恰巧落在了他的手上,为了得到对方的宽仁,我们会用屈服来换取同情和怜悯;而如果我们用勇气、不屈和坚韧直面命运的挑战,有时候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您在位置 #66-6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3:39:21
大概可以说,恻隐之心是温和、宽容、柔弱的表现,妇女、儿童、俗人等天性较弱者更具有这种倾向;相反,蔑视眼泪和乞求,只崇敬勇敢的神圣形象,则出自强健、不屈不挠的心灵,他们只崇拜男性的坚韧与顽强。然而对于不大高贵的人,惊奇和敬佩有时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您在位置 #82-8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3:46:49
当然,人是极其虚荣和反复无常的。对人很难作出固定不变和千篇一律的评价。您在位置 #141-14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9:59:16
有关这一话题,古代一位画家的创造颇与之类似。这位画家画伊菲革涅亚[2]献祭仪式,按照目击者对这位美丽少女无辜殉难的关心程度来描绘他们各自不同的悲痛,画家作了最大的努力,当画少女的父亲时,已山穷水尽,便用手将他的脸遮住,仿佛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表达他的悲痛程度。这也能说明为何诗人们要虚构出尼俄柏[3]这位不幸的母亲,来表达过度悲伤时的委靡不振和沉默不语的麻木状态:她先痛失七个儿子,继而七个女儿,丧失太多的亲人,因过分悲痛而最终变成了一块岩石。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对此描写说:“痛苦得变成了石像。”您在位置 #165-16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10:59:37
我很少感觉到这种强烈的情感。我天生感觉迟钝,并每天通过理性将感情约束。您在位置 #179-17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11:02:24
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您在位置 #180-18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下午11:05:23
骚动的心灵产生的不是疯狂,就是梦幻。维吉尔说:“当水在青铜盆里颤动,反射出阳光或月光,灿烂的光芒会在空中飞舞,一直升到天花板上。”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犹如病人做梦,幻觉丛生。”人的思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正如有人说的,无处不在就等于无处所在。正如塞涅卡所言:“马克西姆,无处不在,就是无处所在。”您在位置 #233-23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上午9:48:01
假如谎言和真理一样,只有一副面孔,我们还可以同它相处得好一些;因为那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从反面理解撒谎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