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毒鸡汤”成了“正能量”的代名词。
前两天看了《后浪》的视频,瞬间被何冰老师铿锵有力的“演讲”打动,于是发了一个朋友圈。
然后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前同事突然发了一堆消息给我,有的是抱怨现在年轻人很苦、工资很低的截图,有的是嘲讽视频里的“后浪”的图片,还有她道貌岸然的那句“何冰老师说得挺好的,也很鼓舞人心,但现在年轻人也的确太不容易了”。
我当时就不太理解她的点,年轻人是都不容易,没人是容易的,但那样也不妨碍我们去热爱生活不是吗?
这难道不是视频想向我们传达的“希望”吗?
我以为她不理解,于是blabla和她解释了很多我对这个视频的看法。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啊。”
“想啊,难啊。”
我的一腔“热情”被这四个字浇灭了,我突然明白,一个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她后来发来的轻飘飘的一句“乐观点挺好的”,简直就是对我发的那些想法的讽刺。
我突然冷静下来,也回想起我之前和她冷战过多次,甚至单方面和她绝交的原因:她喜欢在小事上占便宜、斤斤计较。
于是就算她再给我发了多少条想“说服”我的消息,我都没有答复她了,何必呢,三观都不一样,有什么可争的?
她最后发给我的十几条消息无非就是什么“拆二代多么有钱”啊,《后浪》代表的都是上层阶级啊,现代年轻人就是螺丝钉啊……
我突然怀疑起自己的理解能力,这个视频传递的就是这个吗?所以她看到的只有那些她觉得离我们很远的“生活”吗?
我不理解,她发给我这些是想证明什么呢?证明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得很差,没有视频看起来那么好,然后呢?我们就应该自暴自弃?一直丧下去?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向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靠拢吗?难道不应该努力让自己不与社会脱节吗?
先单只说视频里面的生活。
她觉得那里面的画面只是少数人的生活,但我看到的却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尝试甚至已经在尝试的生活啊,比如我就买过VR眼镜、玩过各种各样的游戏,也穿过古装,听过古曲,看过戏剧,拍过抖音视频,喜欢二次元,喜欢各种小说……
这些大部分人应该都尝试过,只要他还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
所以就只因为她眼中的这些人的世界离她太远,她眼中的这些人比她过的都要“好”,她就轻易地把他们划为了“上层阶级”“少数派”吗?
我不理解,也不认同。
更何况这个视频想传达给我们的完全不是这些。
它除了鼓励年轻人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外,还是对我们这些前浪的鼓励,更希望我们放下对年轻一代的偏见。比如曾经不被理解的电竞和cosplay,如今已经成了我们的荣耀和文化,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曾经的“我们”的观念应该被淘汰了吗?
而我看了这个视频后只是希望自己能更热爱生活。就算生活有很多苦,我也希望自己的眼里依旧有光。
最后引用视频里的一句话送给那位曾经的朋友和同事——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