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饥荒,瘟疫,战争到长生不死,快乐和神性。随着人类议题的改变,世界甚至宇宙结构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亚于人类物种的崛起。
《未来简史》是《人类简史》的姐妹篇,进一步阐述历史,不过这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历史。不能不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惊恐与神奇。它的某些言论直接将人类如今编织的意义谎言撕开,让人看清其不过是无骨之皮。一度动摇了我认为宇宙中人类如此生存着的意义。自由人文主义不堪一击。原来人类并不是什么独特的生物或其他事物,不过是基因组合,而行为也不过是有机算法,甚至思想与情感,这些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与世间万物所特有的品质,不过是阻止我们进步的垃圾。
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现今,大数据被人挂在嘴边,不断发展壮大,若有一天"数据主义"真的战胜了"人文主义",不是说人文主义消失而是同当今少数宗教派别一样居于一隅。而人再也不是宇宙的意义(虽宇宙不过是一堆偶然,但多年来人类一直致力于用自身来创造意义,而且做的还很成功),想想是件可怕的事。数据成了发展的源头,人类沦为发现,体验,奉献数据的奴隶,最终淹没在数据流中。
回顾历史,如同被我们驯化,供我们玩耍的动物家畜一样,人类沦为数据的奴隶岂不是最大的不幸。真正可怕的是,"数据主义"教义与"人文主义"的教义无比相似,甚至更加完善,施道者的言论细想也是无比正确。而作为从小受社会主义,成年又尽信自由人文主义的我来说,简直是洪水猛兽冲击着我所建立起来的人生价值观,出于人类可耻的自尊心与自私的心情,我不相信人类会成为其亲手创造或发现出的事物的奴隶。
但事实又如此残酷,我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weibo,ins,Twitter,YouTube等等社交软件爆炸。每天去了哪,吃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心情怎么样全部上传,然后等着被点赞,评论,关注,时刻注意有没有新消息出现。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人们不堪忍受孤独,想要得到关怀而已。但现在看来,也可以说是书上的观点,我们已然变成数据生成者。
从古至今,神,国家,公司都是由我们创造,而我们又乐于成为其附属。那数据为何不可控制我们?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同,不可控因素多,所以说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当然是社会发展更加迅猛,人类会更简单地获得幸福。坏事是人类一旦失去宇宙世界的主导地位,不但是人类尊严受挫,更进一步是失控,失去平衡。我们无法再掌控未来,人类就很有可能被"新物种"淘汰。
我们现在已然站在浪尖,马上宇宙的控制权就要拱手让人了。我们迷茫,就如同21世纪,机器人没有成为主流而网络信息却占领了世界,下一步会是什么呢?可能性无穷多。因为我们来自过去,所以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理解未来的思想和形势。人们恐惧着又期待着历史的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正越来越快,新兴产业马上就会变成夕阳红。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了"错失恐惧症",总会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作为二十出头的大好青年,我已经开始怀旧,不禁焦虑。看过一期《透明人》采访,2004年"老鼠爱大米"的创作者杨臣刚激进励志的言论带有浓重的二十世纪初的韵味,才不到十年这种腔调就已经无法融入当今社会了。喜欢Bigbang,看了很早的《红霞》mv,发现那段时间那么美好。结合这本书,我无比的恐惧,害怕被淹没在这个时代,害怕对未来选择性失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想,大概是选择多了,反而把握不到真正正确的选项了。
书中内容分成了三部分: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这就是智人的历史,那下一步会是谁的历史?未来的"人"看我们可能就如中世纪的人一样愚昧无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中。
人类发现了"算法",其力量太过强大,强大到所有事物均可用此解释。以前我们编织故事网欺骗自己,甚至我们的意识也在欺骗自己,这不是坏事。只是让我们的行为合理化,心安而已。但在数据的强大力量面前,这是不是愚蠢呢?
我单纯的希望我们的先行者发现更多如"算法"一样强大的力量,这可以消除一些恐惧感,像"心智"。自私的我还是希望人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而继续发现更多强大的力量,多方制衡,人类就可在夹缝中获得喘息,以此重得主导地位。
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历史不停变化,虽不会循环重复,但总有相似之处,借鉴之处。有时希望我们不会"灭亡"吧。现阶段,自由和平等还是我对世界的期望。
塑造历史的是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包含我在内的向后看的群众。只能说我们多读点书,打开视野,尽量追着创新者奔跑。在时代浪潮来临时,才会有一座思维楼阁让我们借之凭栏眺望,不惧被潮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