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作者是拥有心理学和商学两个学位博士的行为经济学教授。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一看就是科研圈的人写的科普读物。有大量实例的同时还附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让广大读者除了有感性认识之外,还有对心理学的科学观念。
这本书对我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账户的存在不合理
心理账户的概念是由理查德. 塞勒提出的,借鉴政府企业部门里面财政预算的概念,用于每个人的资金管理。即每个人大致把各类花费也进行了预算,用于管理自己的资金流动。
假设有三种人存在:完全理智型(经济人)、存在认知局限的不完全理性人(时间或精力充沛下才能做最佳决策)和存在认知局限同时抱有情绪的不完全理性人(通常大多数人属于这种)。对于经济人来说,心理账户无需存在。毕竟钱是可替代的。对于第二种人来说,心理账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对于第三种人来说,复杂的运算反而导致第三种人彻底放弃。如同一个要减肥的人来说,严格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卡路里实在太让人痛苦,干脆不减肥!此外,预算可以玩猫腻。例如马克吐温,给自己制定每天只能抽一支雪茄的规矩,结果就是这种雪茄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心理账户准则往往既不明确详尽,也不会严格遵照执行。
建议:只对必须重要的花销上面做预算,经常监控重要的花销即可。正所谓抓大放小,关注大笔资金保持,给自己小钱使用的自由,这样发展可能更长久。
二、对于快速得到的钱,有罪恶感,结果选择快速花光。
乔纳森和皮特称这种活动为情感账户的净化。中了彩票的人也是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
建议:无论什么来源的金钱,都要好好善待它们。
三、追求公平
我们是如何评价一件事物是否公平的呢?这往往与努力程度有关。而努力要通过透明度来体现。语言的描述也很重要,好的沟通和文案就可以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付款。以上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很容易让客户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例如之前这个师傅帮我做头疗,让他顺便按一下肩颈,却不愿意,真的是只做头部,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他剪头发比较好,我早就换店了。然而最近我去剪头发,收费的时候师傅却收贵了。我追问,此人才说春节要涨价。环境变化,要涨价,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心情真的不爽,如果之前你告知我涨价,我可以选择剪或者不剪的权利,于是默默等着计划用完存在那里的卡值,果断地换店!这种不透明消费,令人心情不愉快,那肯定没有必要存在长期合作的关系。当然,上面举的例子说明了我可能对师傅的期望太高,客观讲真的也就是剪头发的技术好一点,但是其他服务(按摩和聊天)跟不上,地段偏远,收费偏贵。未来打算留头发了,然后找25元的店剪发尾,断舍离动起来!
四、远程控制
绝对理性的人,不会被语言、形式以及期望等改变自己的消费决策。
常见的认知错误有:
(一)我们容易忽视机会成本:本来这些消费的钱可以积少成多,用于什么投资。
(二)我们忽略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我们专注于省了多少钱,但没看到浪费了多少钱。打折清仓往往让我们疯狂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花了本来不应该花的钱。
(三)我们避免消费痛苦:相比现金交易,虚拟交易不容易让我们觉察出消费时丧失金钱的痛苦。
(四)我们过度自信:我们过度地消耗了未来的钱,高估自己的赚钱能力。对习以为常的花费要反思一下——真的有这个必要消费吗?
(五)我们容易被语言和包装等形式欺骗:例如大牌溢价、例如某个大师号称技术过人……
(六)我们被期望所吸引:例如口红一哥李佳琦经常讲的,涂上这支口红,你就会如何如何……
建议:
(一)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不是去抱怨和负面情绪,而是充满了行动建议和积极情绪。为未来自己生活得悠闲自在而现在努力!想象得越清晰、生动和具体,就越容易和现在形成强烈的情感链接,对现在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借助手机软件看到老年的自己,可以借助倒计时软件去看到退休的日子等等,加强时间紧迫感。
(二)尤利西斯契约
这个契约来自于著名的希腊神话故事。为了预防被会唱歌的海妖拖下水,尤利西斯让海员把自己绑在桅杆上,这样成功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回到理财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取消很多信用卡,卸载购物软件,只保留少量现金,在现实层面上减少被诱惑的机会。
另外一个明确的非荷马名称:401(k)也是属于尤利西斯契约的一种策略。具体做法是:每个月底,看自己的账单和消费记录,复盘,然后制定下个月的预算。同时将某些钱自动设定定投,确保重大投资一直进行。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基金,属于未来重大投资,必须专款专用,事前设定,这样可以避免未来很多问题。
(三)替代性奖励
长远的奖励的确有点遥不可及。为什么不自己选择一个阶段性的奖励给自己呢?之前买买买也许是自我奖励有效的方式,从今以后,可以选择别的不花钱的方式去进行自我奖励,给自己心灵愉悦的同时又节约资金。
(四)真的去研究事物真实的价格
上网搜索、探讨对比、询问专家等等,坚持不要冲动消费!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和商业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既有认知局限又有情绪影响的普通人。过去的错误不可避免,但是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自己。更重要地是往前看,关注未来自己如何扬长避短,学会理智消费!
这本书的作者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去美国之后也是跨界研究行为经济学,用互联网工具做消费者心理分析的公司,远远比做咨询见垃圾人好很多!榜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