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老师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演讲火了。
演讲中,刘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确定年代里,我们家长对教育非常焦虑,每一届父母都在想,不能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刘瑜老师认为,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试可能不及格的风险。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大众教育的兴起,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所以,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
刘瑜老师的演讲说“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2个补习班,他上4个补习班,我上8个补习班。”
最终,我们的孩子一路被安排长大,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彻头彻尾地成了空心人。
甚至,有的还没有考上大学,就跌落进抑郁和自杀的深渊,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为了让更多人从唯分数、唯名校、唯成功的焦虑中跳出来,刘瑜老师自我调侃了一番:“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在她看来: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
客观来讲,刘瑜老师的演讲并没有什么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网友看来,她的快乐教育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她是清华教授,已经实现了阶级跨越,她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也比我们一般人优秀,毕竟家里有矿,有从头再来的资本。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节目中说,我们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将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教育分层”简单来说就是,教育看似公平,实际上不同阶层的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内容与目标有着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形下,寒门再难出贵子。
然而,高考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唯一公平且人人都可以参加的“鲤鱼跳龙门”,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打工人,我们如果放任孩子自由快乐长大而没有一技之长,那么孩子将来会恨我们做父母的,因为小时候不吃读书的苦,将来就会吃社会的苦。
还记得大山的那个“时代楷模”的张桂梅老师吗?
她盛年丧夫,无儿无女,把自己嫁给贫困山区,建立了女子高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以超过90%的升学率,将1800多名云贵山区的女孩,送出大山,送到高校,送抵这些孩子父辈们无法企及的平台和轨道。
在接受采访时,张桂梅老师坦然道出的这些细节,是另一类孩子接受的教育常态:每天凌晨5点,她就像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一样,督促姑娘们起床跑步晨读;从教室到餐厅,女生们都是跑步前行,3分钟到达,吃饭时间每顿只有10分钟;为升学率,老师们要狠心逼着孩子们不停刷题,见题型越多,死记硬背越熟练,大脑里储存的知识点越多,考场上出现意外的可能越小。
“拼了,不停地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厦大、武大和川大。”
虽然我们有一部分人的条件比张老师学生条件好,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我们普通人家只能走高考应试的大桥。条件再好点的可以多学点技能傍身,为了将来能弯道超车或者多赛道竞跑。所以,现在孩子的压力真的非常大,这个时候刘瑜老师的鸡汤作用就来了,我们家长焦虑的时候可以安慰自己,孩子将来做个普通人也行。
所以到底是应试教育还是快乐教育,它取决于我们家庭的条件和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