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班主任,有9位提交了转化案例报告,也让我看到了满多有意思的地方。
1.我发现有两位班主任提到女生之间的矛盾,虽然小但是它是个情绪积累的问题,而且这些小情绪往往是学生不太会分辩“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在“需要的时候”,情绪会出来“添油加醋”,这个点或许可以继续提炼,减少很多女生之间“芝麻绿豆的小事”引发的学生矛盾?
2.再比如,有一位老师,大半夜在处理一位情绪较激动的学生时,在谈话安抚中,运用一些“积极暂停”、“拥抱”、“转移注意力”等心理学,让学生冷静下来,返回寝室睡觉,第二天来处理后续问题,不仅做了“缓冲”,也让老师得到了充分休息,不至于大晚上处理心力交瘁,影响睡眠。
3.有三位老师都提到,及时反馈的表扬,对学生的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老师提到的同学A,从一开始喜欢一位老师,到现在喜欢全科老师。当然,我也在思考,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不管怎样表扬,总会有学生会觉得某一课程学起来会有困难。这个又该怎么解决?恰好今天无意间,刚听了一场网络心理学讲座,是一个台湾老师讲关于父母打孩子相关的家庭教育,给了我一些启发。她展示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脑神经对比图,他们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是大脑的神经连接完全不一样,为什么?继而发现,是后天不同的环境,导致了这些神经连接差异化。她说“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的长处比较,因为基因不同,教养环境更不同,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未来社会竞争,不是看你家孩子不会什么,而是他会什么。基于这个研究结果,应该要发展孩子他擅长的能力。爱迪生、爱因斯坦、丘吉尔、李光耀这些在各自领域佼佼者都存在阅读障碍,让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读书写字,但是他们依然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试想,如果在他们学生时代,就用阅读能力来评判他们,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灾难……
4.最近去幼儿园调研,回来和老师们探讨想在实训楼前面打造一片“菜地”,一方面是因为课程需要学生写植物观察记录,一方面还可以和学生管理结合开展劳动教育,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干活说不定还是一把好手,目前还在酝酿方案,报名征集。这次的案例报告,恰好一位老师提到班上一位比较“头疼”的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也更加坚定我推动活动的想法。
回顾班主任工作,从茫然-逃避-被动接受-主动接受-有兴趣,观念的转变花了十年时间,我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在这个工作有所作为,让更多的孩子在学校感觉是开心的而非痛苦的。
灵巧随记
2024.3.30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