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大半年前,我重拾起阅读的习惯。
休息日忙里偷闲地翻开一页书,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期拉开抽屉偷偷看小说的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欢愉。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和不幸。”——【英】毛姆
我本能地非常喜欢这句话,并且从亲身经历深深印证了阅读的力量。阅读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一隅瓦檐,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无垠狂沙中的一棵沙柳,漫长黑夜中的一盏孤灯,虽然看起来弱不经风,但实际坚不可摧,并且给我带来无限的力量。
在我记忆里,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尤其是中间几件小事印象颇为深刻。
第一个阶段是在我有记忆以来到大学之前,这是我阅读启蒙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我最初接触阅读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奶奶是个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时常让我念报纸以检验我读课文的能力。奶奶家有一个木质的小书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角落,满满一架子的书,具体有什么书我不记得了,毕竟都是些小孩子看不懂的,隐约记得有些毛选全集之类的,还有一些理工科的专业书。书架旁边摆了一个沙发,天气好的时候阳光可以照进来。奶奶家里没有什么小朋友陪我玩,在家里也没有其他同龄的女孩子相伴,但我并不感到了无生趣,可以独自在这个角落呆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把书柜的玻璃推开,把里面的书拿出来,翻开,关上,然后放回去,一天过去,乐此不疲。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主要归功于我的母亲。记得在小学或是初中的时候,我会让母亲下班之后去家背后的书店帮我带一本最新的《男生女生》,那是一个在女学生之间广受欢迎的一本半月刊,分为金版和银板:一版是讲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怀;另一版是讲光怪陆离的恐怖故事。可想而知,这种类型的书刊在当时很多老师、家长的眼中视为洪水猛兽,应当“赶尽杀绝”。但我母亲觉得,“读书挺好的,愿意读书就好,买。”后来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好被家中长辈说“一天看什么乱七八糟的书,成绩不好”(也许是我记忆有误,有没有这件事我确实记不太真切了,但这类长辈、类似对话其实很常见的),我母亲依然觉得“读杂书好啊,增长见识,至少对写作文有用”,然后我们母女便高高兴兴去新华书店买书。
那些年我读过皮皮鲁与鲁西西,读过三毛,读过一本87版红楼梦大观园的画集之类的书,还有一本我名字和内容都忘记了的言情小说,书页泛黄,纸张散发着旧书独有的气味,扉页上有签名,工工整整,写着“x年x月x日购于xxx”。虽然我母亲一直说自己不读书不看报,我想这大概就是她一直支持我读各种书的原因,因为她也曾从阅读中获取了力量,也许这是她自己从没有意识到的。
现在回忆起来,在我小学和中学期间,我也见过老师对学生的校园PUA,也经历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还有青春期的容貌焦虑。但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我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却非常“富有”。我有一整个书柜的书,有青少年读本的世界名著,也有杨红樱、饶雪漫、韩寒、郭敬明、七堇年、落落、顾漫、沧月、藤萍、十四阙……那些属于90后童年的阅读回忆我一件不拉。以至于现在如果有人在旁边说起小时候曾经在课桌抽屉里偷偷读某某的小说时,我一定会放下社恐的本性,兴奋地冲过去和她一起滔滔不绝,“是的,我也看过那本书,简直太精彩了!”
第二个阶段是在大学和工作时期,是我阅读停滞的阶段。
这一个时期主要是从2010年开始到2020年这个时间段,正赶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到新常态的十年。
快!在这样一个时代什么都要快!不然跟不上整个社会的节奏,以及自己日益膨胀的物欲。浮躁!太浮躁了!
(就像现在一样,回想起那个时期的事情,内心无比慌张,脑海中满满的都是“超快”“高速”“浮躁”“烦”这样的字眼,竟然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很难写出。)
阅读,在那个时期是我根本不会去想的事情。从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终于脱离了书山题海,享受生活还来不及呢,还读什么书啊?!况且阅读真的太慢了,费时又费力,我需要“一目十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带来的是“熟视无睹”——字都认识,可还没到脑子就忘了。那时候我更喜欢刷剧,哪怕是肥皂剧,如果是电影就更好啦,最好还能1.5倍数播放。如果说一定要读书的话,我宁愿读读如何一夜暴富、python速成之类的书籍。只可惜现实是,就算买了我也没有看过,有的书到今天连塑料密封膜都没有拆开。
工作之后,东西越买越多,书却不见踪影。哦不,书籍也买了一些,但也只是装饰,往往初衷是怀念自己曾经也是个喜欢读书的少年,以彰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愿与物质的世界同流合污(但实际已深陷其中)。Kindle倒是也买了几个,但显然也是看不进去了,只为了文艺青年的面子装装样子,所以也沦为了压泡面的工具。
那个时候整个人非常的痛苦,一来我不明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为什么并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虽然我也不明白到底想要什么)。二来我不明白辛辛苦苦工作除了养家糊口究竟是为了什么?(想想我们这代人距离退休的那一天可能比我目前人生的总和都要长)。我思来想去,大概这些烦恼源于我想买一个包(物质)吧。我为了一个想买的包买不起而难过;当我能买起了我又舍不得,仿佛买了这个包我将倾尽所有;当我下定决心买了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担心买了之后才发现是我不想要的,我怕这个包旧了坏了过时了,或者我又想买一个更好的……仿佛拥有或者不拥有都不能让我快乐,那怎么才能快乐呢?
这种感觉仿佛身陷一个迷宫,迷宫的墙是密密麻麻黑黢黢的树木,它们被物欲与恐惧所滋养,张牙舞爪地越长越高,暗无天日。
对了,忽然想起,其实在这十年中倒也不是一本书没读过,唯一一次我记得大学暑假里起早贪黑读完了全套《盗墓笔记》,那两个星期夙兴夜寐,就像自己也跟着一起在古墓里呆了两周,同样的暗无天日,整个人缺少阳气,但当时内心却是欢呼雀跃的,现在讲起小说中的情节,依然可以手舞足蹈。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我很庆幸,我又开始了阅读。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落水之后会本能地扑腾一样,当人深陷无法解释的痛苦时也会自救,抓住身边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我尝试过上料理课、种花插花、出游拍照、画画,这些生活中非常美好的事物,但很多只是浮于表面的美丽,成为了朋友圈的素材,而真正直击我内心的还是阅读。(此处并没有否定、贬低的意思,可能只是不适合我个人而已)
十年的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我重新拿起的第一本书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很薄的一本书,语言言简意赅,非常适合经过长期不阅读的恢复期,一口气就可以读完。与其说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和蔼的阿姨写的生活指南,告诉你:“亲爱的,站起来,和我一起收拾屋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真正的改变是当我实践了之后,我通过假期收拾了整个房子,清理了很多多余的“物质”,比如一些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包包,一些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四五个Kindle。把它们清理之后,我感到格外轻松。
在这次整理后,我还意外发现了家里有很多的书。因为我先生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别人家的酒柜里都是私藏的珍酿,我们家的酒柜打开居然都是私家藏书,大概是因为丢的到处都是被我说,又找不到地方放,只有藏进酒柜里,哈哈。书架上的书已经摆不下了,我们前前后后又买了五个架子来放书,虽然一直还没有时间彻底清理,但我能够拥有一间自己小小的图书馆,特别开心。
一旦我重新开启了阅读计划,就停不下来,一本接着一本。就像一个在沙漠中长期行走的人找到了绿洲一样,如饥似渴。我依然和多年前一样喜欢看小说,尤其喜欢治愈系的文学,我读小川系的《山茶文具店》《狮子之家的点心日》,读巴克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焦虑的人》,喜欢那些笑中带泪的故事,重新相信世间是有真情的;也喜欢悬疑类的小说,读了《字母表谋杀案》《消失的13级台阶》,在一个个转折的震惊之余,思考人性;也读了女性成长类的《人间告白》《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夜莺》,感受了女性的坚韧和伟大;也在努力啃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发展心理学》,学会拥有直视自己过往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学会活在当下,向未来迈去。
其实阅读带给我什么具体的改变,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能感知到的一点是——现在我能够为一本书中的情节感动地泪流满面,但对于过去生活中的不幸、不满、不公,我不会再痛哭流涕。也许还是会难过,但不会持续太久。不是因为麻木,我能感受到有血有肉的心脏的跳动。也许还是会哭,但那一定是为了自我成长发自内心的喜悦。人生中还是有很多美好的,我们通过阅读去了解外面美好的世界,也重新认识内心中美好的自己。
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力量,以及富足感,这就足够了。
也许多年以后我重新看到这篇文章,就像打开了自己曾经的QQ空间和人人网一样,不忍直视,觉得自己真是矫情、无病呻吟,但这是此刻我真真切切的感受,我想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有了这一篇文章。
我深知自己几斤几两,不会因为看了几本书就开始班门弄斧,此刻只是想把自己关于阅读这件小事的一段经历和大家分享,如有不足之处,那一定是我太粗略浅薄了,还得继续努力。
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难所,在夜里点亮一盏灯,让点点星光连成一整片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