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名利要“知足”,对于能力要“知不足”,对于做事要“不知足”。
有一位父亲,领着三个儿子站在自家米缸前,对他们说道:“这半缸米,乃是我们一家人的全部口粮。”
老大一脸喜色:“还有半缸米呢,够我们吃上半年了。”
老二满脸困惑:“就只剩半缸米了,下半年可怎么过呀?”
老三目光坚毅:“我们得想想办法,务必把米缸装满。”
面对半缸米,大儿子因知足而幸福满溢;
二儿子因知不足而忧虑重重;
三儿子因不知足而重塑希望。
生而为人,最为难得的便是能够清醒地活着,确立“三足”意识:对待名利需“知足”,面对能力要“知不足”,对于做事应“不知足”。
如此“三足”共同施力,人生必定行稳致远。
关于名利,懂知足,活出自己的幸福
《菜根谭》云:“知足者,身居仙境;不知足者,沦于凡尘。”
知足之人,不恋浮华,不逐虚名,他们洞察内心之不凡,拥抱灵魂之自在。
昔日楚威王闻庄周之名,遣使携重礼,邀其入朝为相。
世人皆视此为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之机,庄周却笑对楚使言:“千金厚礼,相卿高位,然吾宁于溪涧嬉戏,不愿受帝王之羁绊。”
庄子淡泊名利,其名永载史册。
他的人生哲学,在于知足常乐,故能心无旁骛,不为外物所动,尽享生活之真谛,品味幸福之甘甜。
反观当下,世人之心,各有所求:贫者求富,富者求更多,富且全者,或唯愿健康。
人生百态,各有遗憾。
与其为未得之物烦恼,不如珍惜眼前所拥,乐在其中。
大文豪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名利皆空。
然其知足之心,使他能随遇而安,转换心境。
于《自题金山画像》中,他自况:“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皆为贬谪之地,却也见证了他豁达乐观的品格。
每到一地,苏轼首要之事,便是探寻美食,改善环境,其创造的东坡肉,至今仍为人乐道;其治理的海南,更是后世向往之境。
1097年,62岁的苏轼再遭贬谪,远赴荒凉的海南儋州。宋代流放海南,几同死刑。
然苏轼并未绝望,反而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带领百姓共克时艰,生活竟也别有洞天。
他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之甘美,竟使流放之苦淡若浮云。
人生至高境界,莫过于知足常乐。
苏轼以知足之心,化险为夷,尽显人生智慧。
《道德经》有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一世,活在当下,不为钱财所困,不为欲望所扰,方为最大之福泽。
关于能力,知不足,确定自己的位置
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唯有清晰认知自身能力,方能精准定位人生航向。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奠定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石前,曾因未能洞察自身局限,历经曲折。
他天赋异禀,本可在文学天地里大放光芒,却在初尝成功之后,误入投资经商歧途,涉足木材贸易、矿业经营,甚至创办《快报》。
马克·吐温自信兼具文学与商业才智,幻想生意能如日中天,殊不知,这一切反致家道中落。
此番挫败,让他痛定思痛,终悟己身缺乏商业敏锐,非经商之才。
于是,他重归文学怀抱,深耕细作,不仅清偿债务,更铸就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辉煌。
《吕氏春秋》启示我们:“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万物皆有其长,亦有其短,人性亦然。
欲成大器者,不仅要深谙己之所长,更要明了己之所短,做到“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
智者深知,不足与差距乃客观存在,故遵循取长补短之道,不懈学习,持续充电,累积能量。
待对人生定位精准无误,便以无畏之姿,勇往直前。
关于做事,不知足,突破自己的局限
《帝范》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此言道出真谛:以高标准行事,或仅获中等成就;以中等标准行事,则难免落入下乘。
故而,唯有以卓越为尺,不拘泥于小成,勇于突破“不可能”的桎梏,方能成就非凡。
不知足,正是驱动我们持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巴西球王贝利,足球史上之传奇,三夺世界杯桂冠,二十载绿茵征途,参赛千余场,进球逾千二,更曾单场独进八球,技惊四座,令对手亦赞叹不已。
当个人进球数突破千球大关,有记者问其最佳进球为何,贝利毫不犹豫答曰:“下一个。”
此“永不满足”之心,正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世间无绝对之最佳,唯有不断追求卓越。
鲁迅先生有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怀抱不满足之心,方能持续精进;秉持空杯心态,方能勇于革新。
所有杰出之士,共通之处,在于他们从不自我设限,总是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重新启航。
庄子有云:“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智慧,告诫世人需洞察人心之重要:一旦心灰意冷,希望尽失,肉体之存,又何足挂齿?
诚然,人生如攀高峰,百尺竿头仍需进步;世界广阔,十方皆是修身之地。
愿君于余生之中,学会释怀未得之物,不怨不艾;珍视手中所有,心怀感恩。
以阳光心态照亮前路,以昂扬气魄迎接挑战,以美丽心情拥抱生活。
如此,方能日新月异,见证自我成长之奇迹;每一天,皆能遇见生命之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