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我的老家有烙巧花,吃糖饼的习俗。小时候,姥姥会在每年的七夕之前给我们做很多很多小巧玲珑的巧花,串成一串串项链。那时候很多小孩都有这么一串"巧花项链",脖子上挂着的别致项链,手里还要捧着刚锅的糖饼,一边小心吹着一边急不可耐地大口咬着,有时还会被热乎乎的糖烫得跳脚,即便如此也不舍得放下。外出也一定要戴着项链,当有人问起,仿佛是一种殊荣,小孩子会挺起小胸脯,很骄傲地把项链展示给对方看,那是自家里人心灵手巧的明证。没有"巧花项链"的小孩子这时候难免有点惴惴的。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对巧花已没了儿时的欣喜与渴望;再后来,姥姥去世了,妈妈工作忙,我离家远了,这个日子从没在家过过,已经很多年没人为我做巧花了,所有对巧花的印象仿佛随姥姥的去世一并沉入了记忆深处。
这几年当七夕在商家的运作下,情人节的卖点愈演愈烈,带动了鲜花和巧克力的销量继2•14之后达到又一轮小高潮,不知不觉间我仿佛也一并认同了这个节日的意义。晚上妈妈发来了烙巧花,做糖饼的照片,才突然惊觉不经意间我渐渐忽略的那些我们独有的传统。
看着那些巧花和糖饼的照片突然有些感动,当妈妈渐渐变成了姥姥那样的女人为我做着节日特有的美食,有一天也许我也会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做着同样的事,或许这就是传承。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七夕是怎么过的吗?”
——出自某好友朋友圈
不知不觉间,真得忘记了很多东西,所谓的传统就是你不传承就会丢失,所谓的文化就是你不传承就被别人占领。我们传统的节日,到底与鲜花和巧克力有啥关系,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七夕的传统。
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喜鹊搭桥、牛郎与织女为什么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知晓的人有多少,注重的人有多少。一个所谓的情人节名头,那与人家的2.14有啥区别,难道就是为了说明我们中国的2.14,商家多一个促销鲜花和巧克力的机会么?
突然发现,不管是政府、民间甚至是家庭上,其实,我们在文化传承上需要做的努力真得很多,文化传承之路,实在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