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读到《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五章理想化,“……这种对差异的意识经常会让参与者感到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一点当然是真的,这种巨大差异,也许包含了对于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核心自体的基本需要的否认,会让这段关系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质疑,尽管如此,越关注关系中的差异,就越有可能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都没有获得分化,他们对于爱的期待仍然包含最基本的实现他们未经满足的婴儿期镜映和理想化需要。”停下来去跟身体连接这段文字时,又浮现出小姑子,然后又忆起八姑。
当忆起八姑时,看见儿时一有松闲就跟奶奶、八姑待一起的自己,大概是五六岁的样子,往往很开心很喜悦的某一个刹那,母亲的声音传到耳鼓,那带着一份愤怒、一份不满、一份凶的声音完全打破所有的美好,心中升起念头对母亲的就是一个坏人、母亲就是坏头顶,接着奶奶、八姑就说着“快走快走!你那地主婆在催你啦!不快点你又要挨一顿捆打!”然后在不情愿中离开。母亲是不知疲倦的一个人,清晨天没亮就要起床,一旦母亲起来了一定得把我也吵起来。在冬夏季节,夏天发困,奶奶和姑姑她们会睡一会儿,也想跟奶奶和八姑一起睡一会儿,可母亲在中午骄阳似火的时候逼着我去割柴草,说这样有太阳好快一点晒干,确实那年月燃料极度匮乏,也没钱买煤,爱生冻疮的自己,有时是大冷天正烤着奶奶和八姑她们的火炉舒服着,母亲要逼迫自己去弄猪草,冬天猪饲料匮乏,自留地里种的不够猪吃。周围人都说母亲是地主,喜欢剥削人,新社会披着地主皮的母亲就只是剥削那个小小的我,慢慢的对母亲的恨意一点一点的增加。能靠在奶奶、八姑身边似乎就是一个美好的享受。慢慢长大一点,八姑结婚走了,母亲就会经常数落八姑在娘家如何享福,享哥嫂的福,大叔负责拿钱回来补公分,父母他们就要负责给奶奶口粮的公分,说七姑、八姑在娘家享福享早啦等等。虽然当时听着也不顺耳,可到了自己的婚姻里,就遇着这样的小姑子可以在娘家享一辈子的福,全家人都必须要宠着。尽管没有一起生活,可每次回去什么都要有小姑子的一份,婆婆才会开心,否则,嘴上不说,那表情,那拉长的脸,那几声咳嗽,似乎都在提醒着没有合婆婆的意。
儿时的自己因为母爱的缺失,从大家庭那里得到一些爱的补充,所以满心期待着处理好小家与大家庭关系,甚至不惜牺牲小家的利益去维护大家庭利益。突然有一天,大家庭的成员们翅膀硬啦,个个都能飞啦,老公一句不经意的话“现在回去你就不用发声啦”把一切的平衡打破,内心完全失去平衡。如今看清还一直活在当年围在奶奶姑姑身边体验那份温暖的自己,一下醒来,内心除了有宁静还有慈悲与感动、感恩。说思想创造规律。当年恨着讨厌的母亲不让自己多在奶奶姑姑身边待着,好多享受一点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温暖,甚至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处理好姑嫂关系,处在梦中的自己却无意识的复制着母亲的婆媳、姑嫂关系。
深深感恩永不放弃的自己,也感恩婆婆和小姑子她们的出色配合演戏,慈悲曾经那么受伤的自己。叙事里说石头缝里开鲜花,《太傻天书》接住太傻的肉丸,此刻,看见自己生命里又开出来一朵小小的鲜花,接住了太傻扔给自己的肉丸,无比喜悦和感动。再次感恩,感恩来到我生命里的一切。这一切的发生都是符合我的最高利益的,这是宇宙用以百万种方式中的一种来成就我破除媳妇与姑子之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