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敏娜
宣纸深处发出神秘而迷人的声音,金石声声,仿佛可以听到历史深处的召唤。苏州,非同凡响的城市,周玛和,用这片土地赋予的力量,立身于一个宏阔的艺术世界,心灵和着大地的脉搏,笔走龙蛇,用自己感性的艺术语言,将一个江南书法家,篆刻家源自古典的温和细腻,炽热情怀,融为一体。
笔墨随心
大凡成功者,他们虽出身、性格、境遇、能力等各有不同,但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超常的毅力,且大多在童年时即显露端倪,如人们常说的“三岁知老相,七岁定终身”和“自古英雄出少年”。他在篆刻印章、书法国画及诗文方面积累的广博学问和深厚功底,无疑都得益于他数十年坚持刻苦研习、用心探索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周玛和,字摩和,1942 年生, 苏州人, 笔名摩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曾任南京印社副社长, 东吴印社名誉社长,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沧浪书社最早入会的会员。年轻时的周玛和,一副南方人干练、进取的模样。他上承家学,开蒙既早,其舅舅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好诗亦擅翰墨。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进入苏州当时“四大花旦”(光明丝织厂,振亚丝织厂,东吴丝织厂,新苏丝织厂)之一的光明丝织厂工作,时有耳闻他工作有业绩,屡获好评。20世纪70年代,正是书法等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的时候。周玛和在大型丝织企业,机修工作,三班倒,一定占去他大半时间,未料想,周玛和技术过硬,工作风生水起,还策划单位各种宣传事务,竟还积攒下时间,学习国画、篆刻、书法。诗书画印皆能。其书,格调朴拙。早年,以颜楷入手,参以汉魏碑版,尤钟情于《散氏盘》、《石门铭》和《姚伯多造像记》。他的书法碑帖相融,朴实生动,重劲气,尚天真,精笔墨,似有“金石之声”,在生涩率真中流露出一种“字外之韵”。吴门书画家最讲究学养,周玛和好读书。他很多诗文印跋,词采斐然,有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周玛和善画,所题跋句,况味人生、寄情咏志,意境悠远冲淡而颇具画面和色彩感,正合了唐人王维“诗中有画”的旨趣。读其题跋,不乏美言妙句、闪光珠玑,多令人有沉浸自然明山秀水,生灵百花妙境之中而不知返的感觉。他的书画作品十分注重整体的把握,他说全局是各个局部构成的全局,局部是依附于整体的局部。只有在分析整合中反复观照,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全局。他认为整体的气势是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和全局的精神所在。能否感染人、打动人, 整体气势极为重要。(见盛静斋,《率性随缘融合摩和——周玛和的篆刻艺术》《书画艺术》2005.6)周玛和先生的书法,笔墨浑厚酣畅,结体平中藏奇,或避让,或俯仰,左右映带,上下顾盼。周玛和先生的画作,不论大幅小幅, 均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元气。其画情景交融, 通过对景物元素的组合,注入进画者彼时感受与心境,罗织起一幅幅静动有致、明晦相映的意向景观,留给观赏者言犹未尽、意味隽永、韵趣无穷的想象空间。周玛和先生的印作,领略古法生新奇,可以说融古铸金。他以篆法最为突出,从“印从书出”到“印外求印”,到综合施刀技法,继往开来,引领时代先锋。他“治印第一,书画次之,诗又次之”。
博采众长
苏州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哺育了文彭、文嘉、王糓祥、周亮工、顾岭、徐坚、顾听、杨澥、吴云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篆刻艺术家,当代有张寒月、瓦翁、蔡谨士、矫毅、沙曼翁等前辈名家。在丰厚的传统艺术积淀中,周玛和蹈励自奋,广积厚蓄,谦虚好学,交游甚广。和张寒月先生15岁学画相似,周玛和最早学习国画。 严沛仁,吴似兰,顾仲华,吴养木,费新我,张辛稼,张继馨等与其亦师亦友。最早拜严沛仁为师学画。吴似兰授其基础画技(苏州美专教授兼校董,著名画家、娑罗花馆画社创始人),滚绣坊26号的顾仲华授其花鸟、山水大家吴养木教其山水。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最杰出的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老师授其书法绘画,吴门花鸟画巨匠张辛稼和其高足张继馨也都曾经指导和传授技艺。周玛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些吴门艺术大师的精心传授,无疑对他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大师的指点、引导,不单使他在技法上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吴门深厚的文化滋养,早期的书法绘画积淀,让他对书画艺术的领悟和借鉴很多,这样刻起印来就能左右逢源,俯拾而得。周玛和的篆刻受教于篆刻大师张寒月,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一代大家吴昌硕,赵古泥、张大千、叶公绰等名家。张寒月先生是吴昌硕的高足,周玛和是寒月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寒月先生对周玛和影响非常大。寒月先生曾说,师傅吴昌硕曾嘱咐“刻印要着重篆法、章法、刀法的相辅相成。一方印,犹如一个人体,必须四肢躯干配置得当,并使之血脉畅通,神完气足。”在大师的指点下,周玛和对篆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周玛和先生曾说,有一次他借得吴昌硕的一本印稿,如获至宝,竟不休息,接连几夜,全部复制下来。他说,现在的人,得益于金石学的发展和现代考古发现的层出不穷,实在是幸福极了。
领略古法生新奇 惟妙惟肖刀石生
周玛和牢记寒月老师嘱咐:“切不可满足于像我,要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才算学有所成。”要使篆刻艺术走出延续数百年的旧格局,就必须在观念上进行先行的突破和超越。宋代黄庭坚日:“领略古法生新奇”,可以以此概括周玛和老师风格。他凭借个人天资和努力,上溯三代,下探元明,钟鼎彝器砖瓦皆为其养分,又以求新求趣为劲力。他突破禁锢,承前启后,以生辣苍拙,浑朴雄健之印风卓然独立。他吸收赵古泥制印理念,推崇来楚生的风格,融汇贯通,日日进境,不同以往,以自己的风貌,呈现独有风范。
文字印领略古法得新奇。吴昌硕曾说“画与镶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惫唯孤行”。即是说书画中的笔里情趣同样可以渗透到印中天地。周玛和于此别有会心,很早就做过诸多有益的尝试。这种源自书画技法,中锋偏锋乃至效擦点染以及枯润虚实,笔里刀石相辅相成,精妙传达出他心中的意境。他博涉众家,撷取所长,远宗先秦、秦汉古玺印,中得吴让之、赵之谦风貌,近从吴昌硕、邓散木、赵古泥、来楚生、张寒月等现代大家,他活学活用,师古化今,跳出单纯的模仿,简单的复制,而是知己知彼,意理变通,剔除造作之诮,变法过于装饰化得习气,有胆有识,不随时风,别有己见。他深入学习秦汉瓦当砖雕以及北魏造像等石刻,“简练概括、破字当头、遗貌取神”。
生肖印惟妙惟肖刀石生。唐人孙过庭《书谱》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周玛和借鉴古玺的章法特点,来布局小篆或大篆印文,糅合于一体,结果形成一种奇特的崭新风格。在形神相合中,把握时代气息。周玛和说,生肖印,“不求甚肖,不宜不肖”,他善体物情,在似肖于非肖中求肖。他借鉴汉刻石,画像砖,古代纹饰甚至民间美术等,从形形色色的世象中捕捉民族文化基因,在似与不似中,使其离形得似。充分体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生肖形印得益于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内容除生肖、佛像、人像,还有花卉、草虫及成语故事等,刀法精准,造型古雅,神态毕具,意境隽永,这是经过对物象的精细观察,加以提炼、夸张和升华的结果。周玛和的肖形印,特别是佛像印,可看出他广博的学识和谨严的治艺态度。吴门书法家潘振元老师概括其治印特点:一是富有神韵,印作有夺人心魄的态势。二是讲究用意,寓敏锐感知于印作。三是善于借鉴,立意高远充满新意。四是刀笔兼善,准确利落,气畅势足。
大味至淡
周玛和不断进取, 频频在全国和国际性的大展赛中入展获奖。1985年,周玛和印作荣获书法报“首届黄鹤金奖”。1987年,周玛和作为第一批社员,加入了沧浪书社,这个书社几乎涵盖了当今最著名的书法家,周持、白煦、刘恒、白谦慎、潘振元、张少怡、卫知立、张士东、陆家衡、华人德、王建平、黄惇、言恭达、孙晓云、马士达等等。作品先后入选首届、三届全国篆刻展;二届、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三届、四届、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篆刻艺术展览中,周玛和一方一尺见方的作品“陶冶性灵”以其浑浊厚重、气势恢宏而蜚声海外。周玛和先生以其崭新印风给印坛带来了清新生机。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周玛和先生一直保持惯有的平常心。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随缘自在。他常常说,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故而,他从不为功利役使而攀缘外求,也从不为标榜风格而刻意造作。艺术只是一种神圣的游戏,就象读书品茗般怡然自得。笔者曾经有幸和周玛和先生等吴门书画名家访碑寻古。周玛和先生以诚待人,为人真挚,绝不以前辈专家自居。他具有超脱的胸怀,提携后人。他甘于清贫,为人低调,耿介,敢于直言。用其挚友,书法家潘振元老师的话说,伴随周玛和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是三间破屋、两杯杜康、一只刀笔。他也极富有,伴随他的是一批知己良师,他们依然传袭吴门古风,雅集茶叙,评点赏析,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周玛和老师喜静,他说,我的家在苏州,苏州风景极佳,不用行万里路,漫步园林,纵迹周边山水,就很好啦。周玛和老师聪明好学,待人真诚,诙谐风趣,他说,他独创了养生之法,喜静不好动,每晚必凝神静气,打坐养神。他认为,真正的和谐,是一种与生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並且处在不断生長变化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从宇宙生命运动变化生长的节奏韵律以及充满情调、自然生动的神韵中表現出来的和谐。在主次有序、虚实相生,在众多层面的对立冲突中谋取最后的和合统一,才能产生新质,将事物推向前进。一切科学和艺术,都重在对立统一的求索融合。笔者每每有幸向老先生请教时,都能受其指点,获得人生的领悟。玛和先生常说,“没有计划,没有目标,自由自在”,其质朴的人格魅力让人深深折服。
在当今社会,像周玛和老师这样的艺术家们,品高自强,甘于淡泊,是吴门艺林最宝贵的财富。谨以此文向周玛和以及吴门低调而又艺术精湛的老先生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