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虽然你影子还出现我眼里,在我的歌声中早已没有你,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不要把残缺的爱留在这里,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该有你,为什么道别离,又说什么在一起,如今虽然没有你,我还是我自己。
——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青春”。
青春,虽然穷,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什么智商,没有什么思想,没有什么权利,人格还不够独立,精神还不够自由。
可青春是颗饱满的种子,饱含着千万种可能性,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希望,意味着美好的明天。“青春万岁”,允许你愚蠢、犯错,最后在跌倒中成长。
电影《成长与教育》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讽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
讲述了少女珍妮在青春期的迷茫,躁动不安的内心,对梦想的憧憬,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安排,最后在美丽的谎言中迷失了自己,痴迷上奢靡的上流生活,在尊严支离破碎后,重回正轨的生活故事。
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无数少女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容易受物质诱惑,沉浸在童话故事的美好幻想,听不见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解,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一步步走上不可控制的道路。
01
青春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1961年,十六岁的少女珍妮正在伦敦上高中,她学习成绩优异,父亲和老师都希望她能考进牛津大学。对于父亲来说,考入牛津,便是迈上上层社会的第一步,但珍妮一直很困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明明对大提琴不感兴趣,但珍妮还是去了。某天上完大提琴课后,天空下起了大雨。在路边等车的时候,认识了大叔级别的大卫,他绅士,能言善辩,开豪车,如同白马王子撞进了16岁少女的初心。
大卫带她去看音乐会,去高档餐厅吃饭,去拍卖会,去看赛马,去法国巴黎过17岁生日,纸醉金迷,很快让珍妮沦陷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你不知道,遇到你之前我的生活有多无聊”珍妮说,“行动胜于一切”,她觉得,和大卫做的这些事情,才是真正的开始。他们在车上接吻。没有牛津,没有拉丁文,只有大卫和奢华的生活。
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苍老的街头,袅袅的塞纳河,巴黎圣母院,古朴的桥头和街道,两人静静地漫步其中。在傍晚的河水边,痛饮葡萄酒。回到酒店后,他们发生了关系。
和大卫在一起后,她离开了学校,放弃了学业,放弃了读书,放弃了考试,放弃了牛津梦。面对老师的语重心长,嫌弃读书枯燥乏味。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女孩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最后她发现大卫已经结婚,依旧不想放弃现有的生活,依旧对大卫抱有幻想。可在汽车离去的引擎声中,在大卫妻子的嘲讽言语中,她的尊严,最终支离破碎。
珍妮恍然大悟,生活没有捷径,财富是存在自己心中,长在自己脚下。普通的生活没有拍卖行,没有赛马场。生活该有的样子,学习和成长。
她去找校长,希望“复读一年,参加考试”,可校长却说,恐怕让你回来读书,你也不会珍惜。她已不是原来的珍妮,经历过从前,她很难静下心学习。
直到一天,她来到英语老师的家中,书籍,钢琴,明信片,音乐,看着眼前的老师,珍妮终于明白了,生命之中平凡也有难得可贵的精彩。书籍,音乐能带给自己价值和尊严。
珍妮重新开始学习,直到一天打开牛津的录取通知,她就要奔赴牛津大学,继续自己已经停止但终会正轨的生活。
她开始有了新的生活,平凡,静谧,一个真正的男孩,一段全新的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曾在网上看到,一身披着硕士服的美女,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扶着老公的照片,人们纷纷称她“人生赢家。”原因是伊年轻漂亮,就已学业有成,儿女双全。
搞笑的是,塑造她且大她19岁的老公有一天回到家,安静地通知她想结束这段婚姻。三天后,有钱有名有才的老公收拾好行李走了,可怜的女孩感觉”一切猝不及防,我像是从童话世界被突然扔进倾盆大雨,浑身湿透。”
当你拥有强大的底气,优雅的气质,才不会被简单的物质蒙蔽心智。无常世界里,谁也不可能是谁的“人生赢家”,靠自己,赢得人生,不在话下。
02
认清自己,坚持读书
对于青年人来说,生命究竟是什么?答案难以摸索。
人为何要读书,是为了精神独立,为了得到薪酬更高的工作?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就像一剂麻药,人会不知不觉地依赖这种关系,心也会跟着一点一点地被腐蚀,一段时间后,如果不依赖别人的话,这个人将会变得什么都做不到。
知识也许会让你感到枯燥,无味,却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捷径。学习让我们有尊严,知识让我们有力量。读书让我们有价值。
学习不能让人享受到风光无限的生活,但它能带给人无穷的力量,陪你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漆黑夜晚,度过生命苦涩的河流,跨过彼岸,带着尊严和价值,写下对于生命最终诠释。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包办妻子,但她的婚姻并不美满,甚至糟糕透顶。15岁情窦初开的张幼仪,开始憧憬婚后的美好爱情,却被徐志摩各种嫌弃,最后离婚。一个男人不爱你,你再努力也是徒劳。
张幼仪虽是包办媳妇,却没有封建思想,不缠足,爱读书。离婚后,她没有自暴自弃,发奋图强,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开始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开始在商业大展身手。
张幼仪曾说:伤害与成长——伤害也是成长的一种,既然无法避免,不如付诸一笑。
人生,到最后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只要你足够努力,你想要的,岁月终会给予。
如今社会,节奏快速,人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或为了学业孜孜以求,或为了爱情无法自拔,或为了生活琐事烦躁不安。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像机器一样,每日按部就班,却从未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也许你在事业上颇有成就,但心头总是袭来一阵阵空虚,感觉自己无所依傍,眼前追求的一切毫无意义。你想到自己很久没回家陪父母吃饭,你看到心爱的篮球已在角落蒙灰,你忍不住感慨:“我是谁?我在干什么?”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个认清自己的人,你便什么也不会失去。你能对自己明察秋毫,就能感受生活的饱满充实。
认识自己并非一件易事,需像登山者一脚一个脚印跋涉。但在这过程,你将会看到更美丽的自己。
03
家庭是爱的大学堂,痛的疗伤地
珍妮的父亲平庸,贫穷,因此把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珍妮明明不喜欢大提琴,可父亲认为这个兴趣对申请牛津大学有好处。
最后珍妮惨遭大卫抛弃,她笑成人的世界很滑稽,痛骂父亲鼓励她抛弃人生,因为愚蠢的女孩容易被光鲜年长的男人吸引。她最大的心愿是,等她上了大学,要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听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去看画展,看法国电影,跟见多识广的人聊天。
父亲送去牛奶和饼干,同她道歉说:“对不起,我把事情搞砸了,我一辈子都在害怕,怕你同我一样害怕,盲目相信,结果谎言一场。”
看到珍妮的后悔,我停顿了下,想起《小欢喜》里的英子。
英子也是高中生,平时一向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很好,妥妥的学霸。到了高三,关键时期她叛逆了,她想考南大,父母不同意。最后在与父母的冲突下留下“我就是要远离你”企图跳海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离原生家庭的压抑。
家长对孩子的爱要健康理智,懂得爱的界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需要自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现在有很多父母,拼命赚钱,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以为用钱就可以买到一切,以为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字经》里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教育孩子,不是看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了什么?
老舍曾在《艺术与木匠》中写到:”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作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者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旅行中的种种问题,学会承担作家应负的责任,让孩子懂得人生的波折,才能让他真正的成长。
04
成长的领悟
过程总是曲折的,当青春的烦恼接踵而至,我们只需真面和把握:
1.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家庭维持关系最好的情感纽带。彼此理解,才能更好的相处。
2放手: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父母必须克制自己,不要强加给孩子压力和负担,让孩子早日走出“鱼缸”,回归大海,学会自己的生存方式。
3接纳:直面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有错过,才有遇见。生活就像一辆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很过有人能陪伴到终点。说到底,我们终究是这个世界的过路人。
成长的道路虽很弯曲,却很美丽,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饱赏沿途美景。
16的少女,你要经历怦然心动 、迷失自我、支离破碎,才能学会成长与生活。
我们都有过16岁的青春,会犯错,会哭泣,会后悔,生活最好的样子,就是不忘初心,奋发向前。
愿所有懵懂期的女孩,都可以幸福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