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长教育》是由罗勒·莎菲执导,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主演的女性电影,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位学习优异、外表美丽的女孩珍妮一心准备考入牛津大学以改变目前乏味受限的生活,但她在成年前后遇到一位成熟男性并带给了她突如其来的迷人爱情,当珍妮得到家人许可辍学准备结婚时,意外发现对方已婚,自己和家人陷入一场巨大骗局。女孩不甘堕落,长期刻苦自学终于考进牛津大学。
影片开始的前半段内容扎根于生活,符合逻辑,使影片真实可信,极易引发青年群体的共鸣。在进入大学前,学生们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个性受到压抑,以至于让学生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产生质疑。但无论外界怎样制约,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只是行为规矩,没有人知道或者有能力控制她们的思想。《成长教育》是一部女性电影,所以且只从女生角度出发谈论,处于成年前后的女生脑海里充斥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性的好奇,以及幻想打破乖巧的外表去酒吧通宵等疯狂的举动,这属于自然现象,另外又不乏有个性的女孩子有个人的艺术品味,所以青春女生的脑海里是天马行空的。但所有美好有趣的想法面对外界的管制时女孩都将其隐藏为秘密,就像珍妮在遇到大卫之前的衣服永远是规律保守的校服,只有规律保守的外表才能足以掩盖“放肆”的内心。可女孩总得寻找一个释放点,那就是早日考上大学得到自由将脑海中所有美好有趣的想法付诸实践,最终目的是得到想要的生活。
成年男人大卫出现在珍妮的生命中,大卫的幽默风趣和富裕俘虏了珍妮的父母,珍妮在大卫的带领下去拥抱热爱的艺术,享受放纵的乐趣,体会性的真实和爱情的甜蜜,如上段所说,她在原本生活中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现在大卫带给她的一切。她认为自己是个lucky girl,可以不用再像原本设想的那般,一直不停地努力去争取想要的生活,她认为自己坐上了一辆人生直通车,帮她压过所有困难,使她轻而易举的到达自己向往已久且一直当成人生最终目标的天堂,一个男人的到来带给了她想要的一切。于是她突然发现现在所做的事情,比如做功课等变得毫无意义,做功课,上小提琴课等等在珍妮看来成为了通向梦想的最为笨拙的路子,于是,她丝毫不顾曾给予她厚望的老师的失望,离学业而去,离她原本生活的轨迹而去。这一切只因为:珍妮通过一个男人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已婚男人的事实使珍妮及其家人从云端跌落至地。真相败露后,大卫不负责任的离开印证了珍妮的可笑又可悲,这让已经准备结婚的珍妮及其爸妈险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原来一切都是场骗局,美好的一切来的太快,让珍妮犹如在梦境般,也正因为是梦,所以才这么不真实。梦醒了,美好消失,只留下一片狼藉:珍妮痛心将自己养大成人的父母竟然没有一点辨识力,任由金钱蒙蔽住双眼,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家庭矛盾一时无法调和,另外珍妮无法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这意味着她再也回不到大卫到来之前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这是她通向牛津大学的一大难题。显然,知道自己受骗后的珍妮已经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要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用她之前认为最笨拙的路子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他开始自学考牛津,而此时的她不再认为家人和学校的管制是一种制约,不再认为自己的个性在大环境下会受到约束,更不再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她只是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一切,默默努力。因为她认识到,一切所谓的“压抑和制约”是她能得到想要生活的外在保障,也因此是她到达理想生活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事情。珍妮从零开始,重新努力,目的得到想要的生活。
终于,珍妮如愿以偿考入牛津大学。面对诱惑,成年前后的女孩往往没有足够的辨识度和把控力,这是自然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具备的是,当诱惑来临时,轻轻的告诉自己一声: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书籍《24个比利》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事情,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首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疑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从多重人格症的定义角度分析,多重人格症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如书中,比利拥有24种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比如书中,比利拥有的戴维、克里斯朵夫或者汤姆等人格,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人格。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而比利与这一点有所出入,比利的多重人格中,不论是新人格对于原来的人格还是原来的人格对于新人格,都是互相熟知的,这24个人格在比利体内甚至组成了一个小社会,并且每个人格都分工明确。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例如比利体内的戴维专门承受痛苦,克里斯朵夫操着一口伦敦腔,汤姆却是位电子专家等,每个人格之间的特质无一相同。
比利患有严重的多重人格分裂症,这起因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生父的自杀、生母的一再改嫁、继父对比利的长期虐待等致使比利的病情在年纪尚轻时便不断加重。比利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杀,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格不断涌现在比利体内,目的是让比利继续活下去,这是所有人格出现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让读者不得不将焦点转移到本体人格比利的身上,他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自杀?因为首先成长的阴影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其次心理创伤让比利无法正常的面对生活,最后致使比利在生活中找不到任何共鸣,孤独的他决定结束生活。可见,“孤独”二字自然而然的在笔尖流露出。若用两个词概括上文中描述的比利生存状态,那就是:痛苦,孤独。起初,比利一直在孤独的承受着痛苦,由此便不难理解随着痛苦越大,比利分裂出的人格就越多,就像书中原文所说: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所以比利身上的24个人格的出现是比利有意识但又不知情的分裂出来的,他们出现的原始任务是为了分担比利的痛苦,从而像上文中提到的,所有人格的目标是让比利继续活下去。
想到这,不禁深思,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冷漠社会”中单枪匹马独自作战,夜深人静时袭来的孤独感不言而喻。为了好好的生存下去,即使无法改变不外界,至少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在孤独面前变强大,正如罗马诗人所说: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