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昨天上幼儿园了。
两个月之前我万分的紧张,我开始纠结、焦虑,各种担心,我脑海里想了无数个儿子上幼儿园时的场景:尿湿了裤子、鞋子反着穿、吃饭的时候汤洒到衣服上、老师不给喝水、调皮被老师责骂喊打、被别的小朋友欺负......那些微博上幼儿园虐待孩子的老师更是让我神经紧绷,往深刻了说我这是悲观主义消极想法,但是往小了说,这是我作为一个新手母亲第一时间里最直观的感受,于是我开始未雨绸缪,开始为儿子上幼儿园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我甚至罗列了一个清单。
教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独立喝水吃饭,穿衣服,洗手,刷牙,大小便,睡觉等。学会这些,孩子上幼儿园会更加自信。
在这之前我没有强求过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睡觉穿衣服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我做出引导之后,看着孩子非常费力的时候,我就心疼的会帮他完成接下来的动作,但是这一次我一忍再忍让孩子自己完成,哪怕孩子花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哪怕是吃花了脸,打翻了碗,洗手湿了衣服,穿反了裤子,提不起鞋子甚至来不及脱裤子拉到了裤子里,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去帮忙,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然后你在旁边观察纠正。
吃饭我让孩子接触了筷子,叉子,而不是之前仅仅局限于勺子,裤子换成了稍微宽松点的。总之,让孩子自己独自做,我们才能知道孩子哪里不会,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教孩子怎么做。
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要学会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不是遇到问题就哭闹,然后家长一味的去责怪孩子,找出哭闹根源,一招制胜。
举个例子:孩子生病了没有精神,我们要问孩子哪里不舒服,让孩子自己说自己指认,不要让孩子选择性的回答,尽量不要问是不是肚子不舒服是不是眼睛不舒服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会引导孩子做出错误的表达,甚至不表达只是在等家长表达完之后,随后附一个“嗯”。
学会表达不舒服只是冰山一角,跟孩子多多的聊天,主动去创造聊天的机会,多问孩子问题,甚至有必要的时候,要跟孩子去辩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绘本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简单的复述一遍故事的大概情节。切忌不要在孩子围绕着你要热情的表达自己的时候,你不耐烦的去打断孩子,这样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非但不能打断,耐心听完之后还要说出你听了之后的简单感受,不能只是应付的“嗯”“啊”“哦”。
提前到幼儿园里感受一下
常在孩子耳边夸幼儿园的好,让孩子好奇、向往那个地方,预报名的时候,可以去幼儿园里提前参观一下,看一看,玩一玩,感受老师的礼貌和善,感受幼儿园里的玩具和小朋友,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游乐场。让孩子看到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告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老师会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还会跟小朋友们玩游戏。如果能够在入园前结识到一起上幼儿园的朋友,孩子更是会消除恐惧,不会感到特别孤独和不安全了。
在家里跟孩子场景演示
达到入园年龄的孩子,这个时期特别喜欢模仿或者是扮演角色。比如有时候我跟儿子去打疫苗,回到家之后,孩子就会扮演医生让我扮演小朋友,他给我打疫苗。再比如今天看动画片里汪汪队拯救市场的咕咕鸡,儿子就会拉着家人和他一起演一遍那个场景。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孩子这一时期的这种爱模仿的成长特点,把上幼儿园这一天的场景大概的演示一遍。
从入园时候老师跟同学们问好打招呼开始进入场景,然后是吃早饭,上课,寓教于乐,甚至还要增加一些意外的小状况,比如尿湿了裤子、鞋子反着穿、吃饭的时候汤洒到衣服上,被别的小朋友抢走玩具等等,这样不仅会还原赋予场景的真实性,还会帮助小朋友真正入园之后直面这些问题,并且知道怎么处理和应对。
学会跟小朋友相处
在上幼儿园的之前,要特别留心不能让孩子养成孤僻不合群这样的习惯,比如,别人动他的玩具,他会哭闹甚至抢回来藏起来;比如有好吃的东西会自己吃独食,即便是扔了也不会给别人吃;再比如,动手打小朋友等,如果有这些习惯要马上纠正。
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见面打招呼,分别说再见。家里来客人带着小朋友,我们接待大人,让孩子接待小朋友,这样以主人翁这种角色出发,孩子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和睦热情招待客人,进而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分享了之后的开心。
鼓励孩子多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多参加群体活动,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家长可以以身作则,蹲下来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亲身示范,孩子也就有了榜样,有了方向,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心里感受到跟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相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在孩子入园前所做的一些准备,我的努力可能还有不足,仅供新手父母参考,但是这些努力之后,我儿子这两天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让我意外的惊喜,孩子不哭不闹,有时候还会去照顾和安慰其他的小朋友,早上还会叫我起床,放学了还会给我分享幼儿园里老师教的儿歌,很暖心,也很让我感动。
所以上幼儿园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提前去做一些准备,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去接受现实,它不但不会打乱我们的生活,还会让我们更加有所期待,因为我们跟孩子都是快乐的,生活也会变得得心应手,而不是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