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小孩子都会很喜欢,除了孩子们天生萌萌的外表外,是因为儿童有一种敞开性和自发性。他们的感情是开放的,欢喜就会笑,难过就会哭,会主动表达感情。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开放的。而成年人的世界则经常是充满防御的,所以会发生丈夫和妻子之间无话可说,但是两个人却都很喜欢和自己的孩子说话。而且,也经常会有人说,就算离婚、最后自己过,但是总算有个孩子啊。其实,这其中隐含着一种,以孩子作为成年人的情感依靠的意味。
对于心智不健全的父母,其实孩子的敞开性,正是给予了父母一种发泄自己痛苦的渠道。包括向儿童指责、抱怨、倾诉,或者拳脚相向,无一不是用儿童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为孩子最开始是全盘接收的。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因为其敞开,所以受了很多攻击和创伤。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生存,儿童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措施,包括讨好、攻击以及逃避,逐渐的变得不再具有敞开性,渐渐的长大,变成一个成年人。
其实大多数人的生长环境并不太好,但是在生长环境比较差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讨好、攻击以及逃避这些防御机制,就会比别人更严重。这各种防御机制,都是来自于童年时,无助的恐慌,所以建立起一套体系,来保护幼小的自己,免受伤害。
当我们来到成年人的世界,这种隔离机制,会导致我们远离他人,也远离自己。在任何真正的人与人的感情中,都需要一种敞开的性质,才可以真正的交流。但是,封闭自己的人,是难以和他人真正的交流的,所以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苦闷。
敞开的第一步,其实是真实。儿童的敞开正展现了这种真实,他们如实的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成年人,因为种种防御,所以难以表达真实。
真实的第一步,是自己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有时候,我们都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
比如说,在爱情中,我们是因为恐慌而去接近一个人,还是因为真的见到他开心、快乐?比如说,我们敢不敢承认,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情中,依然存在这不满、愤怒和敌意?比如说,我们敢不敢允许自己做错事情、坦荡的追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敞开的第一步,其实是对自己敞开。对自己的各种感情予以敞开,对自己的善和恶,对自己的对与错、都予以敞开。敞开的第二步,是冒着风险去表达真实,然后在坚持真实的情况下,接受情感的再造,接受现实可能指向的各种后果,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敞开的前提,是我们有力量,能承受后果了。其实,客观上,现在社会,我们大多数成年人都已经具备了承担后果的能力和环境。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仔细去想,过于恐慌,下意识的觉得我们不能。
真实的世界,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一个很踏实的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好。但是,真实会让我们离自己更近。我们在这里,会一步步的长大;伴随着每一步冒险,慢慢的长大。所有恐慌中,仅次于死亡恐慌的,可能就是没有真实的活过这件事情了。
儿童的敞开,是不能保护自己的敞开,封闭于他是有理由的。成年人的敞开,其实已经具备了敞开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我们的独立。客观上,成年人在物质上和情感上已经具备了自我满足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冒着被拒绝、被抛弃的风险,去表达真情实感。其实,现在社会,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条件,但是却往往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正是我们可以不需要这些,所以我们可以去表达这些。正是因为爱不是必须被满足的强迫性需要,所以我们可以自由的付出和自由的接受。对他人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作为必需品的爱,其实是一种恐慌。害怕自己嫁不出去、害怕自己孤独终老,害怕生不出孩子,所以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所以你必须要满足我的需求。
我以我的功能性作用,比如生孩子做家务,来要求你提供情感抚慰。本来是美好的你自发性的爱,现在变成我的要求了,对我付出予以回报的义务。但是我又怀疑这种爱的真实性,因为是我要你才给,所以事实上你本来不打算给予的,所以我需要你不停的证明。
因为要解决种种迫切的恐慌需要,所以去接近一个可以满足自己这种需求的人。这个人被当做实现功能的物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这个人。因为很多人都出于恐慌,所以只要有人看上去可以较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会急切的开展一场感情,但其实除了很表面的东西外,并不了解这个人。
我们能不能除了外面一张皮、除了房子、车子、学历之外,认识这一切下面真正的这个人?认识他貌似美好的表面下面,全面的人格、认识他的弱点、悲伤、他的挣扎和痛苦?
认识他人的前提,还是认识自己,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善恶、悲伤和挣扎么?我们有勇气面对么?是承受虚空中的痛苦,还是承受面对的痛苦?虽然都是很痛苦的事情,逃避真相也是很痛苦的,但是面对的痛苦,会让我们赢得更加实在的感觉和内心。逃避的痛苦,让我们内心深处总有空虚的一角。真实引导我们去一个方向,逃避引导我们去另一个方向,不主动的去追求真实,我们的生命就消耗于挣扎中。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