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熟,李花落,果熟花落春秋过。
帝星移,太阳落,星移日落必有祸。
在太平公主的有意操控下,这首童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了整个大唐。
之前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之间的几次交锋,一直是太子李隆基占上风,他和太子妃王蓁设计让太平公主远离朝堂,退到封地。
而今,太平公主不惜自伤身体,上交封地帐目,卷土重来,以退为进,步步紧逼,以一首童谣预言,逼皇帝废太子。
就在所有人以为太子地位不保之时,事情出人意料的来了个神转折。皇帝说为了避免预言应验,主动禅位于太子,甘当太上皇。若不是太平公主从中作梗,权力交接会更顺利。
总而言之,太子李隆基实现了政冶目标,继位成了皇帝,太子妃王蓁如愿以偿,成了皇后,他们终于携手走向了权力巅峰。
至此,此剧所有的铺垫到位,后面的剧情开始大开大阖。
王蓁与李隆基早有婚约,但是继母从中作梗,想李代桃僵,把亲生女儿嫁入豪门。
王蓁为了嫁给李隆基,放下与任三恕的青梅竹马之谊,下毒毁妹妹容颜,害妹妹含恨自尽。而她最终得偿所愿,嫁给李隆基。
在她是平王妃的那段岁月里,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任劳任怨。即使被太平公主设计献舞受伤,被宋王妃出言明嘲暗讽,她都有胆有识,逢凶化吉。
在为人处事上,她比宋王妃圆润,比太平公主低调,在她是平王妃的时候,温柔贤惠,三观持正,德行兼备。
那时的她和平王,夫妻情深,举案齐眉,琴瑟调和。唯一的遗憾是,嫁给平王这么些年,她一直无所出,没有子嗣。
在她是太子妃的那段岁月里,她一边忍受太平公主的挑衅,一边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附马武攸暨灵堂前,她以则天圣后附身之名打了太平公主一耳光。不惜自伤身体嫁祸太平公主,设计让太平公主远离长安皇权中心。不惜以身试毒,为太子洗雪沉冤。这时的太子妃进退有度,有勇有谋,有情有义。
那时的她和太子,志同道合,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唯一的缺憾是,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在还没有好好享受初为人父母的喜悦时,又失去了。
现在,她和李隆基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实现了共同目标。李隆基践诺重情,即使知道她再不能成孕,依然封她为皇后,他和她,正如他们约定之初,一路相扶相持走向巅峰。
属于她的皇后的故事,刚刚开始。这场深宫计的最大反派boss,开始正式上线。
即位大典后,在太平公主口中,皇后知道了自己此生再不能成孕。紧接着皇帝纳妃,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筹谋下纳驸马薛绍的外甥女为郑昭仪。
为帝,后宫三千佳丽是标配。为后,不妒包容是品格。戴上了帝后的冠冕,就像戴上了面具。看着皇帝另宠新欢,心里即使痛的要死妒的发疯,脸上也要一脸笑容装大度。
海誓山盟犹在耳,良人转头就跟她人软玉温言,耳兵斯磨,同床共枕。怎么可能不怨?不妒?不恨?
于是熏风殿扯毁榴开百子钗,自伤脸颊,破坏郑昭仪与皇帝的合卺之夜。
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会发生什么?
在没看到结局之前,应该会发生很多事。就像附马之死让太平公主走上极端死不回头一样,她步上了跟太平公主一样的路。
皇后开启了她另类的极端人生,伤人害已,心黑手狠,杀人毁灭只是时间问题。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她再也回不去了,她回不到还是平王妃太子妃的时候,即使为爱为权亦能保持善良宽容。现在成为皇后的她,手中有权,心中有妒,就再不容有人与她争锋。
选情义,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人的倾慕,而我要的,是千万人的仰望。我王蓁要的,没有人可以夺走。
她的初心,从下毒毁妹妹容颜的时候,就从不曾更改。所以不是她变了,她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模样。
太平公主因先附马薛绍之死开启了黑化之路,而皇后王蓁却从始至终都目标明确,要权利也要爱情。
弃青梅之情,毒妹毁容,她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不正,只是因剧情需要被隐藏了起来。皇后之位就像那个打开隐藏欲望的开关,当门开了,后面必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不管后面发生什么,即使她变得比太平公主更坏,做出比太平公主更绝的事,都在情理之中竟料之内。
只是前后对比太过明显,才让我们诸多感慨。
人心,人性,果然是世间最复杂最深不可测的东西。
皇后王蓁一生的命运,尽在剧中僧人批言之中:一念之正,百邪隐退,一念之差,万劫俱来。
她的结局,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