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秋》,离不开《公羊传》、《谷梁传》,当然还有《左传》,两汉以《公羊传》最为盛行(以下简称“公羊”)。而公羊讲春秋时期的242年分为三个阶段,前76年称为“所传闻世”,中间85年称为“所闻世”,最后的61年称为“所见世”。听老师说完三世说,最为深刻的就是:
近辞祥,远辞略;近辞微,远词显;
同样的,还有:
定、哀多微辞;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大概是说,离作者时代近的,就详细记录,时代久远的,就一笔带过;近的坏话就少说点,远的就直言不讳了。
所以到跟孔子同时代的,定、哀,通常都遮遮掩掩,绕着弯子说话。以至于,如果当事人自己看了,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罪的。绕来绕去看不懂。
所谓“异辞”就是这个意思,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描述一件事情,所用的言辞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原来我也不曾理解,但这是多少修史的人无奈啊!
孔子在修《春秋》的时候,是有相当的标准的,就如同他自己推崇且一致要挽回的周礼一样,他老人家可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一点都不像现在的公号热文,怎么抓眼球怎么写,怎么狗血怎么写。可为什么会有异辞呢?
自有无奈之处,说到底还是对皇权的敬畏,所谓明哲保身最重要。汉朝的司马迁、南宋的岳飞,多是因为不在强权下弯腰,招致灾难。虽然韩世忠最后唯唯诺诺过着书生一样的日子,但毕竟保全性命,自号清凉居士,活了62岁,而岳飞39岁就被害死了。
细数异辞的缘由,大概有三:
恩有厚薄,义有浅深
先治理鲁国,再治理中国,再扩展到夷狄。
上以讳尊隆恩,下以避害容身。
生命重要吗?当然重要。明哲是其次,保身才是基础,生命都不能残存,就发展不出新的可能。关于生命的意义,讨论的空间实在太大,说不完。
联想一下现代、当代的官文、媒体,说话颠三倒四、含糊不行,好像就更容易理解了,不是不想说,是不敢说而已。而时代变迁,当初闹革命时候的事情大家开始可以挑明了说了,甚至爆出各种小八卦,也就不足为奇。
与其感叹人心不古,还不如正视现实,多找些史据接近真相。所以我知道了,看一篇文章,不能不看作者是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写的、写的是谁~~~不要轻易给人打标签,也不要轻易破碎了自己的世界观。
祝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双客观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