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遐想
随着徐徐拉开帷幕的新学期,校园再度热闹非凡。在学校咖啡店潜心学习之际,偶尔能够听闻学生们满怀兴致地探讨自己归属何种 MBTI 人格。不知从何时起始,MBTI 话题已然成为社交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原本乃是一项职业取向测试,然而渐渐地转变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性格评估测试,用以衡量一个人的精力分配、认知模式、理性与感性的判断逻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它会把参与测试者归类为 16 种人格中的某一类,每类人格皆有相应的角色定位和阐释。
如今结识新朋友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询问对方的 MBTI,将其视作对一个人的初步印象。这不禁让我忆起大学时期,众多朋友皆热衷于探究星座,凭借一个人的出生月份来界定他的喜好。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的确会对其性格形成一定影响,例如 1 月出生的人相较同龄人在体格方面更为成熟,因而在体育项目上可能表现更为出色,从而或许会更加自信,不过要说把人的行为全然归咎于星象所致总归显得过于玄乎。或许是因为我们难以如同阅读一本书般透彻地领悟别人的思维,所以大家期望寻觅别样的方式去揣测一个人的想法。又或许是酒杯太浅无法敬达来日方长,所遇之人众多、交集的时间却太过短暂,所以只能通过最为快捷的途径去了解一个人。不仅如此,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言道:“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因此,我们也将心理测试当作一个了解自身性格的过程。基于测试的结果或者对于星座的描述,给别人也给自己贴上一个较为熟悉的标签。甚至在标签相互契合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虽然我本人也热衷于性格测试,但我认为很难确切判定它究竟是否属于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当我们知晓自己测试的结果时,我们或许会有意地向其靠拢,致使我们成为了“预言”中的性格。我也曾目睹朋友由于渴望成为性格外向的类型,而故意选择偏外向型的答案,最终也让自己活成了期望的模样。有时候,着实难以分辨是我们的选择定义了答案,还是答案定义了我们。
细细思量,人极为复杂,皆是独立且鲜明的个体,人又很简单,似乎能够被各类分类的框架所概括。但这些标签终究仅仅是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起点,如果人是一千块散落的拼图,那这一块拼图仅仅是启程,在拼凑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去塑造个性,我们能够成为任何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