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除了桂林山水,广西似乎是个没太大存在感的省份,曾经与我也不例外。但是慢慢了解这片土地之后,才会发现各种独特的精彩。
就拿省会来说,我也曾肤浅的把南宁与桂林简单理解为一出“双城记”,比如曾经的成都与重庆,比如济南与青岛,但是现在想来,也许每一个表面上的双城记,背后都有着厚厚的故事,只是习惯于看140字左右长度文本的现代人,往往不会去深读罢了。
扯远了,回到广西。
广西最早的中心,其实在贵港,一个外省人八成没听说过的地方,广西的粮仓,也是西江水系的重要节点。已经埋在地下的布山城,是秦时桂林郡的郡治。
然后,梧州借着三江汇聚的良好位置,慢慢的成为了岭南的经济重镇,如今广东人满口的粤语,就是发源于这个一直困于水患的城市。甚至我脑洞大开一下,如今东南亚与中国东南沿海普遍被作为人文特色的骑楼,恐怕也未必是网上所说的来源于欧洲——别的不说,古代的梧州人可等不及近代欧洲人来传入所谓的古希腊骑楼文化,汛期一到,大家出门都要直接从二楼坐船出入的。
到了中晚唐,广西第一次获得了省级编制——岭南西道,从此开始广东广西分道扬镳。而这第一个省会的殊荣,则是落到了南宁的头上(岭南东道的治所则为广州)。顺带说一句,那时候的两广,论经济跟现在恰好相反。自秦汉到隋唐,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是在关中或者说长安,那么岭南地区联通中央的高速公路,就是从西江到桂林灵渠入湘江,不管是越南还是广东,大家都得经过广西去首都。两广谁更繁华些,自然不用多说。
然后宋朝定都开封,一下子把两广的地理位置给“颠倒”了,岭南地区联通中央的最短路径,变成了广东的大庾岭。从此而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基本上一直在东侧,广西曾经的“地理优势”一去不复返,反而成为了中央眼中的鸡肋边陲。自秦后一直是与中原核心区域一样采用郡县制的广西,居然逐步倒退成了羁縻州、土司林立、中央仅仅是制而不治的状态了。
而另一个变化,就是宋太宗所设的广南西路,治所则改在了桂州,也就是桂林(另一边的广南东路治所依然是广州)。 从此,开启了南宁跟桂林省会二人转的模式。
接下来继续轮到我拍脑袋了。
自古以来,从中央政府对广西省会的选择,基本上可以看出决策者的志向或者当时政权的强弱:
若守成,则选桂林;若进取,必选南宁。
地理上看很明显,控制住桂林,南边不管发生事,湘桂线与灵渠都在掌控之中,简直就是个天然的水密隔舱或者说防火墙;但是指望在桂林掌控广西全境,位置显然就太偏了。反过来,要想真正掌控广西全境,南宁的位置显然无可代替,当然带来的风险就是一旦有变(早年是少数民族或越南,晚期是法、日等),南宁基本上就是首当其冲,军事上颇有风险。
而历朝历代上书请求变更广西省会的地方官的理由,差不多都可以引作我这个臆测的证据。
比如两广总督岑春煊和广西巡抚林绍年就说的很清楚:“若以南宁为省会,则当聚全省之力以治边,改革绸缪,其势必有顺而较易者……较之桂林僻处东北者,利害悬绝,此不能不详陈者一也。”
再比如李宗仁白崇禧这桂系双雄要求把省会从南宁迁至桂林的理由,也是日寇随时可能从北部湾登陆,南宁无纵深且无险可守。
坊间多传,新中国成立时,广西省会也是在桂林南宁之间二选一,因为南宁当时有日本人修的飞机场,因此中央才选中了南宁。在我看来,这个段子,只怕是大大看低了太祖当年的胸中气象了。
看今日之世界,得南海则可如秦得巴蜀,近制马六甲,远窥印度洋,可谓腹心之地、也是复兴之地,只怕千倍于秦时天府之国的“帝王之资”。相比之下,诸如日韩等,反而类似于宋时之北汉,似近而实远。
得到了钦廉四属的广西,未来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