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戎兰
九零年代的下岗潮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社会现象,由于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产能过剩、技术设备落后,历史的沉重包袱,以及私企的兴起、外企的资本、竞争力冲击等影响,导致大量工人被迫下岗。工人下岗面临着家庭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父亲的外贸工厂发不下来工资,又经历这次下岗潮,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结果。以前在外贸工厂上班,父亲的工作就是铁饭碗,只有埋头苦干,就会有回报。生病了不用担心医药费用;冬天冷了可以去公共澡堂洗热水澡;闲的时候也有免费的电影院消遣;工资虽然没有现在高,但是胜在稳定,月月有收入。
下岗之后,父亲一蹶不振,因为家庭条件差,他只上到小学,便早早辍学,没有骄傲的学历,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点体力活,很难在找到工作;他变得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情绪也不稳定。每次喊他吃饭的时候,也默不作声,母亲拗不过父亲,开导他说:“下岗再就业,再说还有我呢,别担心。”,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母亲下班回家,看到两个上学的孩子,还有一个在家的父亲,脸色写满了愁容,高兴不起来。父亲年轻的时候下乡种地,中年时候又赶上下岗大潮,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就像一粒沙子,被风浪裹挟着,漂来漂去,想要挣脱,但是又无可奈何。
我们的生活不像之前那样铺张浪费,柴米油盐酱醋茶,母亲样样都要精打细算。每天的午饭,常常就是大白菜,没有油水,突然之间哥哥长大了,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辛苦,菜里偶尔几片猪肉,也不在和我计较,都留给了最小的我。只有过年除夕夜的时候,才能好好吃一顿饺子,家里没有了以前的生机。
母亲似乎更忙了,她打听到一个缝玩具的营生,可以补贴家用,缝一个玩具五分钱。她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缝玩具,常常加班赶进度,不知不觉干到深夜,就是那个时候,不按时吃饭,种下了胃病。
后来啊,父亲参加再就业培训,托人找关系,好不容易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但是脾气依然暴躁,动不动就和母亲吵架,我和哥哥看到父母经常拌嘴,心理不是滋味。
他们说母亲很坚强,有些事情嘴里不说,但是都在尽心尽力的去做,尽量填平父亲那个受伤的心。母亲的性格倔强,做事要求严格;但是对父亲却硬不下心来,是多年的相互扶持,让她一直忍受,陪伴父亲走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多年后的一个黄昏时分,翻出父亲那本岁月斑驳的下岗证,看看父亲衰老的容颜;回首曾经,逝去的年华,没了当初的焦躁,多了份风浪后的沉着。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将近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随着光阴的流逝,他们这个下岗群体正日渐衰老,有的人年过半百,依然忙碌于社会底层,打扫大街、卖包子做馒头、偶尔做点小生意;有的人依然每日起早贪黑,为生活补贴家用,难以忘怀下岗之后,生活是如此的惨烈;有的人退休在老家,帮助子女抚养孙辈,替工作在外的孩子们,尽点绵薄之力。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一个时代赋予人们太多难以割舍的烙印,我相信最后都会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