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代对于很多端着国家铁饭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来说,是一生中最痛、最至暗的时期,端的好好的饭碗说没就没了。那么今天我们来回想一下,那个时候如果不让职工们下岗、不失业会怎么样呢?
计划经济国家管理企业几十年,企业里面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正式工,也叫做固定工,因为是一生的职业,所以更准确的被称为职工。每一位职工都是由人事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招收进入单位的。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金仍然由就业单位发放,单位把职工一直要管到火葬场冒烟为止。
进入九零年代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越来越差,职工待遇也在不断变化。计划经济、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等等提法一步步深入,对于端着铁饭碗的职工来说,基本上触动不大。不久有关人员拿来了一份劳动(就业)合同,具体内容可以说极少有职工详细阅读过,上面只是说签一下劳动合同。大家普遍的认识是无非就是把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叫法变了一下而已,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所以在不经意间都把自己的名字签了。
到后来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艰难,总是在体制和人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人员过多,经营理念过于落后、陈旧、死板等。最后的结局就是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微小的全民企业陷入了停产状态,职工不下岗失业都没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更可恨的是这类企业的职工不一定能够成功下岗,而是被认为是放长假,长假多长,没人知道,所以他们连下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是自己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而到处奔波,几十年过去了,只要有人问过一句关心的话,他们心里都会感到温暖。一部分仍然坚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总是嫌人多,在签合同的基础上同部分职工解除了合同,从而使他们走上了下岗之路。
实际上职工下岗失业的做法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一步步向前推进已经走在路上了。以前的企业经济成分比较简单,大多数都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进入企业的工作人员被称为职工,在职工二字前面一般没有什么用于修饰限定的词语。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正式工、固定工等,这样称呼的原因是当时有少量的临时工、合同工和亦工亦农等性质的工作人员。
八十年代中期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招收合同制工人,当时的人们对合同制同正式工的认识基本上没有区别,仅仅只是名词叫法不同而已。实际上合同制同正式工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企业经营没有完全推向市场之前,绝大多数全民性质的企业,只考虑生产和职工们的生活,对于效益高低考虑的比较少,盈亏并不是以销售收入同生产投入做比较的。
如果当时企业职工都不下岗,把企业交给所有职工去经营,只要把外部环境搞公平,所有的企业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能够存活下来的。纵观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情况对比一下,如今的环境比那个时候不知要难多少倍,如今举步维艰的企业不是少数。同时所使用的员工的劳动时间和强度远远大于以前的全民企业,从这一方面看,基本可以肯定的说就不是人员的问题。把困难说成包括人员在内的原因,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没进行真正的调查研究,或者说根本就不懂。
不下岗、不改制,很可能会发展的更好,人人有收入,对于拉动消费必然是有好处的,消费只要能持续,整个经济必然会持续向好,仅靠那么几个所谓的能人、富豪是不可能把实业搞好,更是拉不动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