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Vvn,一如既往的打招呼方式,希望你没觉得乏味,因为我没打算改,哈哈!
早些时候跟朋友聊天,在我翻看了他写的《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之后,他在文章里写到他患有鼻咽癌的父亲,也在亲眼目睹化疗和几十次放疗之后变得十分虚弱的父亲之后明白了当年他挚友说的话:如果在我身上插满管子,靠着营养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我宁愿选择体面的死掉。
看完之后我发消息给他,如果是我自己,我希望体面的死去;如果是我爱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还在我能触摸得到的地方,但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活得太痛苦,不如死去。他回答我说,这就是矛盾体,最终在面对亲人的抉择时,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怎么选择,应该怎样选择。“但我觉得,不管怎么选择,都会有一些时刻觉得后悔的。人有时候有一种很奇怪的思维,在选择之后,会把另一个选项无限的美好化,特别是当你过得并不好的时候。但其实,当初选择另一个未必就有比现在好,但人们总是假装不知道这一回事。”
后来还聊到另一种矛盾体,他说,青年喜欢陌生式社交,而老年人喜欢熟悉式社交,所以就表现为当下这种普遍现象,老人很唠叨,年青人很不耐烦。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不是老年人喜欢熟悉式社交,而是他们已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接触和接受新的事物,已然有太多的回忆和生活习惯在牵绊着他们;而青年,有大多的压抑想要逃亡,有太多的精力需要宣泄。社会发展太快,老年人在面对陌生世界时产生的恐慌,需要用不断诉说往事,不断加强记忆来对抗,需要为自己建一座城,抵御所有的未知。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温柔,一起来为他们造一座城堡,就像当初,他们为你遮挡风雨一样。
昨天泡了一天图书馆,仍旧没有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嫌弃自己看书看得慢,也试着快速阅读,但在几页之后我就放弃了,因为这样太累了。今天我才想明白,是因为我的理解速度跟不上眼睛接收的速度,若是我的理解能力再强一些的话,那么我的眼睛捕捉到文字的时候就能快速的进行转换。所以我应该做的是加强思考,提升理解能力,而不是加快阅读的速度。在不正确的地方用尽全力,只会使自己疲惫不堪。
又想起一件小事,高中的时候同桌和我都看《古文观止》,我是因为兴趣才看的,而她是因为需要才看的,然而每次考试的结果都是她要比我好。这并不是说兴趣比不上需求,而是我的兴趣强度比不上她的需求强度,因为有需求,所以她努力研究每一个词的用法,意义。而我因为只求看得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词的用法,只是能把古文转化为白话文理解。思维和目的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不过这些都是现在才明白的,当我开始认真的审视生活时,我才发现在平常事物的外表下,还隐藏着很多秘密和真理可以挖掘,特别的有意思,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