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四位王:周釐王 姬胡齐
一:他打哪儿来,又姓甚名谁
这周釐王名叫姬胡齐,(他是周庄王的儿子。在他爹周庄王在位的时候,家里也并非风平浪静。
老国王年纪渐渐大了,心思变得活跃起来,看着小儿子王子颓甚是顺眼,曾经动过念头,想要废了长子姬胡齐,将位置传给这个小的。此等之事,放在哪家都会闹得翻天覆地。
可规矩乃是规矩,嫡长子继承之制,乃祖宗所定下之铁律。姬胡齐此身份,且朝中有一些老臣仍念及旧情,其胳膊肘并未往外拐,竟硬生生将他扶上了太子之位。
就这么着,周庄王一闭眼,姬胡齐也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他是东周的第四任君主,虽说顶着“天子”的名头可这天下早就不是从前那个号令四方的天下了。
二:接手烂摊子,日子不好过
要说继位这件事,他确实不像他爹在晚年所设想的那样,被弟弟轻而易举地掀(xia)台去,也算是较为平稳地完成了过渡。不过在这平稳的背后,却充满了无尽的憋屈。他接手的,乃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镐京丢了,王室的地盘就剩洛阳周围那么一小块,钱袋子瘪得厉害,说话也不怎么响亮了。诸侯们个个身强体壮,都忙着自己家的事儿,谁还真的把这位“天子”当回事?姬胡齐坐在庙堂上,心里门儿清,自己手里没兵没粮,拿什么去管那些大国?
所以他登基之后,压根就没想过要重振雄风,发号施令。他的心思全在一个“稳”字上怎么能让这些大诸侯别来找麻烦,别想着取而代之,就是万幸了。
他明白要想活下去,就得低头,就得跟这些实力派打交道。即便只是弯腰再低些,也得保住这王室最后的一些脸面。这哪里是当皇帝,分明是在那夹缝之中奋力去求生存。
三:他干了点啥?都是认命的事儿
姬胡齐在位这几年,要说有什么作为,那真是一言难尽。他干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在证明一个事实:周王室不行了。
最出名的一件,就是把“主持会盟”的权力交给了齐国的齐桓公。宋国出了点乱子,需要诸侯们承认一下新君。
按理说这该是天子的差事。可姬胡齐知道,自己去了也没人听。干脆他大笔一挥,让齐桓公去办。这齐桓公也是个人物,立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北杏开了个会。
这一招妙得很,既抬举了周天子,又给自己挣足了面子,成了第一个公认的霸主。姬胡齐呢?他乐见其成。你称霸我给你背书,你给我点表面的尊重,大家各取所需。
这买卖他做得心安理得。另一桩大事,是晋国那边。有个叫曲沃武公的,把晋国正牌子的国君给灭了,自己当了老大。
这可是赤裸裸的篡位!可人家打赢了,手里有刀,还给姬胡齐送来了大把大把的金银财宝。姬胡齐掂量掂量,打不过骂也没用,索性收了钱,派了个大臣去,正式册封这武公为晋侯。
这等于向天下人宣告:只要实力足够强大,规则也能被改写。他所做的这些事,没有一件是主动出击,全是被动应对,是对现实完全的妥协。
四:那几年,天下不太平
他当政那五年,外面的世界可热闹了。北杏会盟开完,齐桓公威风八面,可宋国心里不服,觉得受了欺负,转头就不认账了。
齐桓公气拉着陈国,以及曹国,便要攻打宋国。眼看着战事即将爆发,姬胡齐连忙派遣了一位叫单伯的大夫,带领着一些人马前去“斡旋”。
其实他能调停个啥呢?只是走个过场罢了,以此表明周天子还在关心这件事。最后依然是依靠齐国的实力,宋国才低头认错。把这事儿说清楚点儿,周天子的面子,还得靠霸主的刀枪来支撑。另外晋国的内乱终于是结束了。曲沃武公将整个晋国给吞并了,成为了唯一的主人。
姬胡齐接受了贿赂,正式承认了他。晋国算是统一了,可这统一是用背叛和杀戮换来的。姬胡齐的册封,等于给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盖了官印。这两件事,一件是齐国借他的名义称霸,一件是他拿王室的权威去换钱和短暂的安宁。
整个天下,规则已经变了,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就在旁边,眼睁睁看着,甚至还亲手推了一把。
五:他走了,走的悄无声息
至于他是怎么走的,史书上写得简单,就一个“崩”字。前前后后加起来在位才五年,走得时候估计也不到五十岁。没有记载说他生了什么大病,也没有说遭遇了什么意外。
最大的可能,就是累的,愁的。整天操心这些破事,看着江山一天天败坏,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心力交瘁,身子骨也就垮了。他走的时候,大概很平静,甚至有点解脱。
这担子太重了,他扛不动,也从来没想过去扛。他就像一个守夜人,看着祖宗留下的大宅子一天天破败,门窗朽烂,野草丛生,他只是尽力不让它立刻塌下来,接下来他就走了。
六:儿子接班,麻烦接着来
他一走位置自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叫姬阆也就是后来的周惠王。这儿子接过的,依然是个烂摊子,而且比他爹当年可能还更糟一点。
因为姬胡齐的所作所为,已经把规矩彻底打破了。他爹还能用“尊王”的名义换来点好处,到了他这儿,连这点好处都难保。果然周惠王上台没多久,就因为跟自家贵族抢田产、抢房子惹出了大乱子,他那个叫王子颓的叔叔,在一些大臣支持下造反,一度把他赶下了台。
最后还是靠着齐桓公这样的霸主出兵帮忙,才将他重新扶上去。你瞧这王位的稳固,已然完全依托于外人的刀剑啦。姬胡齐开启了此端,其儿子更是将这条路走得愈发深远,王室的尊严,跌落到了尘埃之中。
七:他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你说姬胡齐是昏君吗?他似乎也没干出什么格外荒唐的事,没瞧见他沉溺于酒色,也未听闻他胡乱杀害无辜之人。他相当“聪慧”明白审察时势。他知晓自己打不过,便绝不会强行对抗;清楚没人听从,就径直将权力“给予”出去。
他追求的是安稳,是王室血脉得以延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守住了那座洛阳的城池,也守住了姬姓的香火。可恰恰是这种“聪慧”和“讲求实际”,最为致命。
他亲手把“天子”的神圣性给卖了。以前天子是天命所归,是道德和秩序的化身。到了他这儿,天子成了一个可以交易的符号。
齐桓公给他“尊”他就给齐桓公“霸”的名分;曲沃武公给他钱,他就给武公合法的身份。他把最高权力当成了生意来做,用原则换了苟且偷安。他不是暴君,他是慢性自杀的那个医生,一点点地,把周礼的根基给挖空了。他温和但这种温和底下,是巨大的冷漠和放弃。
八:历史回眸
咱们总爱说历史的必然,王朝兴衰,气数已尽。这话没错,可具体到一个人身上,选择还是有的。
姬胡齐的选择,是所有选择里最省力、最不疼的那一种——投降。他投降得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法激烈地指责他。他像个精明的管家,看着主人家道中落,不再想着如何重振家业,只想着怎么变卖家当,维持门面,好歹让主家不至于立刻饿死街头。
他成功了,周王室在他手里没倒,还“尊”了一回。可代价呢?是灵魂的死亡。他让所有人都看明白了,所谓的“天命”、“礼制”在赤裸裸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他儿子后来被人赶(xia)台,不就是因为大家都学聪明了吗?既然你能用钱买王命,我为什么不能用刀夺王位?他以为自己在维(wen),实际上是在加速溃烂。
他不是一个坏人,但他做了一个最坏的示范。他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本应承担责任的人,选择了彻底的妥协和实用主义,把原则踩在脚下时,无论他本人多么“温和”带来的破坏,往往比一场大火还要深远。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周本纪》《史记·晋世家》《左传》《公羊传》《逸周书·谥法解》《竹书纪年》《管子·小匡》《 di 王世纪》《东周列国志》 《通志·周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