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谁发明的?为何春联要和门神一起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让春节更喜庆,便下旨家家户户门上都必须贴上一副春联。等到他微服私访的时候,却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十分生气,便命士兵把他带到眼前质问他:“皇帝下令让大家都贴春联,为何你家没有贴?”

男子望着站在院子里的一群人,十分懵逼:“你们都是谁啊,为啥在乎我写没写对联啊?”

但这句话男子只敢放在心里,不敢说出口来,他生怕自己说错话会惹祸上身,男子战战兢兢地回答道:“我就是个阉猪的人,字都不认识几个,实在是写不来对联。加上生意惨淡,请不起识字的先生帮自己写对联,故而才没有张贴对联,并非有意违抗皇帝陛下的命令。”

听了阉猪人的解释,朱元璋的怒气消了许多,转念一想,他又感慨起民生疾苦来:“人民的生活竟困顿至此,要想让人民过好春节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知道阉猪匠不挂春联是事出有因的朱元璋,差随身的侍臣拿了纸笔出来,顺着阉猪匠的职业御笔一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阉猪匠得此对联后,连忙对朱元璋表示感谢,朱元璋心满意足地在士卒的簇拥下离开了阉猪匠的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专门来到阉猪匠门口,看他如何处理自己写的对联,结果这阉猪匠门口依然还是没挂对联。

朱元璋便径直进入阉猪匠家中,询问他为何还是没挂对联,这一次,阉猪匠一见朱元璋就叩头行礼,他满脸欣喜地解释说:“先前从街坊口中得知您是当朝陛下,我便将您的御书挂在了中堂之上,以示献岁吉祥的寓意,可不敢随意悬挂门口,那太过轻慢了。”

阉猪匠的话,让朱元璋非常满意,他便给阉猪匠留下了一些钱财,以示奖赏,此事也在民间传为一段佳话。

这件事,记载于赵翼的《陔余丛考》一书中,赵翼认为贴春联的习俗应是起源于朱元璋:“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其实,追根溯源,贴春联的习俗要更加久远。《蜀梼杌》记载,后蜀在灭亡前,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结果孟旭嫌弃辛寅逊的作品不够好,他便亲自在桃符板上题了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种在桃符板上题字的习俗,就是早期春联的原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桃符板”本身也算贴春联习俗的源头。早期的时候,古人有在过年的时候,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然后挂在门前驱邪祈福的习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又开始尝试着在桃符板上题字,到了宋代的时候,“桃符板”起到的作用就和如今的“贴门神”和“贴春联”相重合了。

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苏轼在黄州做官的时候,他的朋友王文甫家在东湖,苏轼便经常趁兴去探望王文甫。某日临近除夕的时候,苏轼去找王文甫玩时,王文甫家正在贴桃符,苏轼一时兴起便在桃符板上面写道“门大要容千驷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这说明,贴对联讨喜庆的习俗,在宋代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贴春联”的习俗更加成熟,它的载体也从桃符板上分离出来,有了专门配对的红色纸张。

其实,上了年纪的朋友应该了解,以前过春节的时候,一般家人会同时在门上贴上门神和春联,这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言 春联,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在明代之前,并没有贴春联的习俗。 不过,前朝的人每逢春节,也会在门上贴上带有祈福...
    剑惊禅阅读 881评论 1 2
  • 一说到过年,由于大年三十,是我值班时间。所以今天一天务必要把过节的任务完成。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
    人淡如菊chen阅读 577评论 0 1
  •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
    爱码爱自由阅读 493评论 9 16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春节的味道越走越浓,在春节的前一天,爸爸带着我去贴春联了。 ...
    青宁梦境阅读 517评论 0 1
  • 中国人过年总要贴春联,红彤彤的的春联透着喜气,更蕴含着福气,一幅好的春联不仅能渲染节日喜庆气氛,还能平添一份好心情...
    渴死之水阅读 881评论 46 68